黄炳延对自家的50亩芒果精细管理,坚持人工疏果。
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亚航
■达人档案
姓名:黄炳延
地址:百色市右江区
种植作物:芒果
种植面积:50亩
关键技术:他坚持人工疏果,让芒果商品率达到80%以上;用铁皮来焚烧枯枝烂叶,既减少了病虫害,又提高了冬季时果园的温度,促进开花。他的芒果让一位果商连续五年来收购。
粗布衣衬、古铜色的皮肤、充满故事的老手……一副老农形象,这就是来自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塘兴村的黄炳延。他毕业于芒果管理专业,对芒果种植格外热爱,从最初的10株,到后来的十多亩,再到现在的50余亩。无论行情好坏,黄炳延的芒果都能畅通无阻,并且全园销售。他已经成为当地开荒种地、勤劳致富的典范。
种芒果不是工作
而是生活的乐趣
上世纪90年代从职校毕业后,黄炳延利用学到的芒果育苗技术在自家屋后的荒山上开荒种植芒果。村里人觉得他疯了,“都是石头、茅草,能种得了芒果?”黄炳延下定决心,开荒、挖坑、引水,与荒山“杠”上了。
“我学的就是芒果管理,毕业了自然就种上了芒果。”黄炳延介绍,“最初是以红象牙芒果为主,不过红象牙易感染红点病,商品率不高,在2000年就开始改种台农。”
“最初只买了10株台农小苗,15元/株。当时苗圃的老板还让多买些,但真的买不起,太贵了。”后来黄炳延就利用这买来的10株苗,不断嫁接移栽,最终发展到十多亩。“我把别人不要的烂果捡来,自己做苗圃。”直接从种子开始育苗,然后移栽种植,他的50多亩芒果大多是这样来的。
从最初10株,到后来的十多亩,再到现在的50多亩,黄炳延用了19年时间。记者5月份去的时候,他的果树已经硕果累累,平均株产120斤左右。“病果、小果、畸形果要剪掉”“枝条不能擦到芒果,也要剪掉”“枯枝病叶要随时剪掉”当时正值百色芒果疏果时期,黄炳延随身携带一把剪刀,走到哪剪到哪。
“请工人管理的不够细致,50亩不算多,忙得过来。”据了解,芒果的修剪、用药,疏果、护梢,黄炳延都亲力亲为。即使是在农闲的时候,他也时常在果园待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天工作10个小时,一年多达300天都在果园。正是在黄炳延细心的呵护下,他的芒果连续5年保持丰产。最早种植的台农芒果平均亩产5000斤左右,就是在今年公果占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他的果园依旧能保持4000多斤/亩的产量。七月收果的时候,他的10多亩丰产期台农总收益11万元,平均收购价3元/斤。
坚持人工疏果
保证果实品质
黄炳延的芒果不但产量高,而且果实商品率高,可达80%以上。“很多商品性差的果都在疏果的时候筛选掉了。”黄炳延介绍,自己果园每年人工疏掉的果占70%左右。“同药剂相比,人工疏果确实比较麻烦,但是操作起来也更加灵活,留什么样的果自己都能很好的把控。”
“疏果不但要疏掉不成才的果,同时也要把那些不挂果的枝条剪去,一般台农一个花絮留2-3个果就行了,不过像今年果实普遍偏小的情况下,留4-5个也可以。”黄炳延介绍,疏果一是为了保证果实个头均匀,提高商品率,另外就是保证果树的通风透光及挂果枝条营养的供应。
其实黄炳延的芒果收购价并不是村里最高的,不过他每亩的收益确实令周边的果农羡慕不已。“很多果农会要求老板多出一毛两毛,不过果商给价高了,相应的打果(将次果挑出)也多了。我的原则是你可以少给一些钱,但要把果全部拿走。”黄炳延说,别人看似价格高,但是只卖几千斤果,而自己一次可以销售上万斤果,还减少了处理次尾果的麻烦。
黄炳延卖果还有一个原则,即使是少卖钱也要留到上市时间,保证甜度,赢得市场口碑。“2元/斤也赚钱,为什么非要提前采摘多卖几毛呢,拿回去别人不吃,还影响后面的销售。”由于芒果品质稳定,无论行情好坏,黄炳延都能畅通无阻的将果销售完毕,其中一个果商已经连续五年到他的果园里收果。
一次施肥顶三年
周边果农齐效仿
在果园里,我们看到许多随地摆放的铁皮。“这些是用来焚烧枯枝烂叶用的。”黄炳延介绍,把剪掉的树枝堆成堆,用铁皮盖上,在果园焚烧,就是现成的肥料,也可以起到杀灭果园中病原菌的作用。在他的果园每年病虫害都异常的少。
8月份果园修剪完毕后,剪掉的枝条先不管理,待10月份干的差不多了,就分堆集中到一起,等12月份气温降低的时候,就直接拿来焚烧。“用铁皮盖好烧,不是全部点燃,而是慢慢的沤烧,一堆火烧一天一夜不成问题。”黄炳延介绍,选择早上或晚上最冷的时候点火,尤其是下雨低温时效果更好。“一天烧几堆,可以持续一两个月。”
通过这种方法,他不但解决了枯枝烂叶的处理问题,也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我这里的基肥还是三年前埋的,中间只用一些水溶肥,依旧能够保持果园稳产。”黄炳延分析认为,这应该是草木灰的功效。而且焚烧过的地方基本上没有杂草长出,每次焚烧换一个地方,一年只需要使用一次草甘膦,整片果园全年几乎看不到任何杂草。
此外,元月正是花芽分化的关键期,且气温较低。通过烧火可以达到果园调温的效果,提高开花率,使得抽出的花更加整齐、健壮。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周边的果农效仿。黄炳延也很乐于将自己的技术分享,他高兴地说,“大家都种好果了,才能够一起卖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