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宏村,画里的乡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12月28日版次:13
| 且听风吟 |
  六百年前,汪氏祖先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在雷岗山下一个锄头下去,竟然挖出一个山环水抱的古村落,挖出一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光辉典范——宏村。
  住在上圳古民居里,清晨就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巷子开始游览了。宏村长长短短的老巷子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自然形成的,各栋民居由于地基四至和内部结构的限制,外墙并非笔直整齐,而是凹凸进出迂回变化,由此形成的巷弄空间开阖变异频率较高,收放急骤,宽窄变化,是一种动态的空间形态,视觉冲击力强。游走其中,在轻烟薄雾笼罩下,似有走入迷宫之感。
  与巷子同时迷离变幻的还有水圳。六百年前,以胡重为代表的一批宏村精英,科学设计了进水口位置和高程,谋划了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测算了水圳的流速与流量,设置了溢洪道,挖出了月沼,布成水系后再盖房建村,以一条活水的社会功能和环境效应作为一座乡村的开发主体,这种超前意识和人文关怀令后世叹为观止。细看之下,水圳路平、水近、沟深、流急,不仅浣洗便利,而且随洗随清,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从山上流下来的这一溪活水,在古民居之间蜿蜒辗转日夜奔流,流过老屋环峙的村心月沼,流到美如西子的南湖,流向碧绿盎然的田野,带来阳光和雨露,也激起欢声和笑语,最终形成了一个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墨荡漾的宏村。
  宏村西临西溪和羊栈溪,东傍东边溪,完全有条件临水建村,但汪氏先祖选择引水入村,这体现出一种高明的生活智慧。
  西溪水从进水口流入,通过水圳在村里兜转一圈后最终流入南湖,这就是古代的“自来水”。“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短短半小时,村民的饮用和灌溉有了,舂米和防火也有了,清清爽爽,干净利落,一种天然的活力流动于村庄和人心中。这一溪活水,村民们得到的不仅是生活便利,更是审美情趣,使得幽静的山村有了动感的嵌入,人和自然的亲和性达到最优化。
  谁也没想到,走过窄窄的巷弄后,豁然开朗,眼前出现的是一片半月形池塘,这就是宏村最负盛名的月沼。如果说宏村是一幅水墨画,那么水是画中的灵魂,而月沼是画中的点睛之笔。没有月沼,宏村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村落;没有徽派古民居,月沼就只是一个常见的小池塘;唯有两者的结合,方能把宏村变成画里的乡村。
  汪氏先祖把“洗心”的小泉窟挖掘成半月形池塘,便避开圆周形的俗套,拥有“好花看到半开时”的灵动风姿。想象花好月圆之夜,当皎洁的月光泻落到千年古村里,天上一轮明月,村心“半个月亮爬上来”,而半月里又有一轮明月,交相辉映,该是怎样奇妙而浪漫的美景啊?月沼静若止水,四周青石铺展,黑瓦白墙错落有致分列四旁,白云乌云跌落水中,在半圆形曲线的勾勒下,这片倒影便柔媚得如多情的女子,仿佛是凝固的旧时光。
  恍惚之际,月沼边的民居木门随着“咯吱”声打开了,村妇抱着一篮子衣服走向月沼,“啪啪”的捣衣声和浣衣女的笑声打破了清晨的清静。过会,又有几个老妇将清早摘的新鲜蔬菜拿到月沼边清洗,她们将菜篮放进水里,揉皱了一池的倒影,宏村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早上八点以前只准挑水引用,八点以后才可洗刷。这是对水的感恩和敬畏。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月沼边,有刚起床坐在家门口慢慢梳头的白发老人,有端着饭碗边吃早餐边聊天的中年人,有嬉戏玩耍发出“咯咯”笑声的孩童,一切都悠闲而安定。
□谢锐勤

上一篇:舌根长了一个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