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同舟共济 齐心战疫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医温病学专家解析“新冠”肺炎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2月25日
版次:
12
专家组远程会诊,为武汉“新冠”患者辨证开方。
近日,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成效令人振奋。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早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新冠”患者发热、咳嗽、咽痛、纳差等症状,并能减少轻症向重症、危重症发展。据广东省卫健委、中医药局通报,中医药参与“新冠”治疗总体有效率达89%。
在面对未知的冠状病感染、缺乏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如何发挥作用?其理论基础是什么?本报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吴智兵教授作解析。
病性:“温热夹湿”
吴智兵教授介绍,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疫”是从疾病的流行性、传染性、严重性、暴戾程度界定。病因包括寒、热、湿等多种病邪,总体偏热象的多,同一种疫病在不同个体表现有所差异。
综合当前信息,该病与当年“非典”相似,都是冠状病毒引起,发生在冬春之交,以肺为病变中心,严重者肺实变。今年大部分地区应寒反温气候异常,容易导致温热疫病。结合病人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等,部分患者有胃口不好、腹泻等,说明还挟有湿邪。
根据广州当地患者的表现,及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员反馈的信息,早期、轻症病人以热象为主,到了重症病人,湿象重且多见。“可能有多种原因,按中医说法,‘热蒸湿动’;另外,临床使用抗菌素、抗病毒药,有可能加重湿象;还与患者体质有关。”吴智兵说。
治疗:经方疗效显著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培政教授日前在广东省政府疫情防控第25场新闻发布会上的解析,最早纳入广东诊疗方案的中药制剂透解祛瘟颗粒(曾用名“肺炎1号方”,出自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综合了温病学的清瘟败毒饮、达原饮、清暑益气汤,以清热化痰、疏风散热、益气养阴为主;纳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清肺排毒汤,由治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均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四首经典方剂加减而成,均取得满意疗效。
吴智兵教授介绍,广中医一附院积极参与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不仅派出多批医护援助湖北,还发挥中医经典的优势,多位专家参与了《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制定。
温病、伤寒、金匮三大临床经典科室的专家组,定期对湖北“新冠”病人进行远程会诊。据该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温敏勇反馈,中医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如一名以“发热4天”入院的65岁女性患者,以及一名因“发热10天,胸闷气短5天”入院的58岁男性患者,均为重症患者,在服用中药后均成功退热,症状、精神、饮食都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出院。
预防:存正气,避毒气
吴智兵教授指出,面对当前流感好发季节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肆虐,中医药充分发挥了在疫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和实践证明,温病学的理论和防治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病毒性肝炎、结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类猪链球菌感染、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治。
针对疫病的预防,吴智兵教授认为,总的原则是“保存正气”和“避其毒气”。
“保存正气”就是增强自身抵抗力。中医认为病邪侵犯人体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从表而入,一是从口鼻而入。“内外相引,同气相求”也是病邪容易侵犯人体的机制之一,也就是说体内有热、湿、寒等,就容易导致外面的热邪、湿邪、寒邪等侵犯人体,引发疾病。
基于这一理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温病学教研室牵头,联合呼吸科、急诊科,结合广东省名中医彭胜权教授、林培政教授的意见,于1月底面向民众推出了以“益气充卫,清热祛湿”为法地的风温预防方。
“避其毒气”则是避免接触病邪,不给病邪侵犯人体的机会。在疫病流行期间,这是比“保存正气”更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目前提倡的相互隔离、戴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等。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秋霞 锁卓琪
专家组远程会诊,为武汉“新冠”患者辨证开方。
上一篇:
下一篇:
两部门印发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两部门印发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