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做美绿水青山高颜值 打造乡村振兴聚宝盆

开平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累计投入23.2亿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3月28日版次:03

  开平通过科学处理山与水、主与客、人与自然三种关系,奏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交响乐”。 摄影 彭伟宗

  南方农村报记者 程胜涛 肖江
统筹 胡念飞 袁雪燕

  “大沙镇获得2019年度乡村振兴考核标兵奖,奖励300万元;长沙街道、塘口镇、赤坎镇、百合镇获得考核先进奖,各奖励100万元。”3月25日,开平市召开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推进会暨交通要道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现场对2019年度乡村振兴考核先进镇(街)以及标兵村进行奖励,同时还表彰奖补了2020年度交通要道沿线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示范段镇(街),两项共计奖励资金1000万元。
  近年来,开平全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历史机遇,创新建立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和全域旅游“三结合”工作制度,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自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市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0亿元,连续三年在江门四市三区率先召开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并建立健全“奖勤罚懒”考核机制。
三结合 ▼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会前,与会人员先后前往赤坎镇三门里、塘口镇塘口空间旅游驿站,查看国道沿线环境整治、历史文化游径建设工作情况。
  “国道整治后,从国道看三门里,视野开阔多了,村容村貌也整洁漂亮了。”赤坎三门里村民高兴道。开平塘口镇塘口墟村民也表示,“这几年,塘口旧墟被建得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整个墟人气旺了很多”。
  近年来,开平主动创新作为,把生态环保、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三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体制机制结合、资源要素整合、产业发展融合、战略目标竞合,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同时,为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开平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大比武”活动,先后对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兵村、先进村以及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镇(街)给予了资金奖励,共计5100万元。
  截至2019年年底,开平累计投入23.2亿元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并成功撬动社会资金66亿元,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作出了开平贡献。
三融合 ▼
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

  近年来,开平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和康旅融合发展模式。
  “总投资66亿元的赤坎古镇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古镇景区和新区预计2021年国庆节前后实现试运营。”开平充分利用广东省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品牌效应,全力推进赤坎古镇和塘口青年文创小镇建设,全方位展示开平华侨文化旅游的良好形象,推动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开平已连续两年与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携手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系列活动,有效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文旅招商平台。塘口青年文创小镇正加快建设,将打造成为集文化交流、文化演艺、非遗与艺术培训、文创产品展示于一体的粤港澳青年文旅创意中心。
  同时,开平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用,以马冈鹅产业链和大沙茶产业园为重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马冈鹅已获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平正大力推动马冈鹅从育种、养殖、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发展。
  “茶叶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年产干茶200吨,年均产值6000多万元。”近年来,开平充分发挥大沙镇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大沙茶产业,“大沙里”茶叶连续两年荣获“广东十大好春茶”荣誉称号,“天露仙源”红茶被誉为“最具岭南韵味的养生名茶”,大沙镇更被评为“广东十大茶乡”。下一步,开平计划将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有机茶乡。
  此外,开平还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以龙胜温泉小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推动康旅融合发展。目前,开平紧抓高恩高速开通契机,加大龙胜温泉勘探力度,引进投资超30亿元的大型康旅项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
三谐合 ▼
“粗放型发展”变“可持续发展”

  “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大沙河水库、保护水资源,保障群众的饮水安全。”开平通过科学处理山与水、主与客、人与自然三种关系,奏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交响乐”。
  “显山护水”突显“山与水”的谐合。2019年,开平提前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获国家生态环境部考核组和省生态环境厅充分肯定;市区住家船专项整治经验成为省河长制五个先进“典型案例”之一。2020年,开平市计划投入15亿元,采取PPP模式建设市镇村三级污水处理设施1880多个,持续扩大污水治理成果,其中市级方面,将新建城区楼冈污水处理设施一期和迳头污水处理系统三期项目,预计处理规模达5.5万m3/d;镇级方面,重点抓好工业重镇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大沙、赤坎等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预计处理规模达4.5万m3/d;村级方面,新建187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市自然村全覆盖。
  “共赢发展”突出“主与客”的谐合。开平通过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改善乡镇发展环境,既为村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又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大沙镇是开平唯一限制工业发展,也是畜禽养殖禁养区。为了解决村民增收致富的难题,近年来,开平充分发挥大沙镇生态环境优势,加大对茶叶、花卉、青梅、有机蔬菜、水稻等特色产业扶持力度,成功打响了“春看杜鹃夏玩水,秋闻稻香冬赏梅,四季好茶韵飘香”的生态旅游亮眼品牌,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同时,进一步改善水库移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平大沙镇以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大塘面片区为示范点,前期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完成了村巷道及雨污分流设施,重修了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绿荫广场,新建了农村污水处理站,并对村庄外立面进行了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谐合。开平先后投入7亿多元,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园(固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将于年内开工建设。
  今年是开平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及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冲刺之年。“各级各部门要紧扣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目标全面发力,对标对表创建标准,发扬优势、补强弱项,不断夯实‘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发展基础。深化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美丽经济,进一步擦亮我市全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牌子。”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说。
  开平通过科学处理山与水、主与客、人与自然三种关系,奏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交响乐”。       摄影 彭伟宗

下一篇:广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