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罗非鱼出口减少 加工企业谋内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3月31日版次:10

  受疫情全球化影响,近两月我国出口罗非鱼被退单和延迟情况较多。

  南方农村报记者 莫景文 孙岁寒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罗非鱼出口贸易正在陷入阴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累计水海产品出口48.4万吨,出口金额164.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4.5%、19.7%。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多家罗非鱼加工企业发现,罗非鱼出口订单量减少,加工企业库存量较大。同时,由于疫情发展变化尚不明朗,业内对4月以后的订单变化还难以判断。
订单量减少,后市难预测
  “今年2月份的出口订单不能正常发货,2-3月公司罗非鱼出口量同比去年下降了42%。”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欣公司”)董事长林织说,近期收储量较多而出货量较少,目前公司已经收储了2000多吨罗非鱼,加上春节前的储备,目前产品库存量较大。
  广东宏盛水产有限公司3月份出口到中东、非洲的罗非鱼订单也出现了大面积延误或拒收。负责人陈政隆表示,2-3月公司罗非鱼出口量仅为40吨,最近每天收储加工罗非鱼量10多吨,库存量达300多吨。“4月份后的罗非鱼订单不定期延迟,公司除了做好国外市场,也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业界普遍反映,在疫情影响之下,旅游业、饮食业等行业营业严重缩水,同时,交通运输也受到限制,国际贸易商取消了不少订单,而且出于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未来订单的数量也难以预料。
  茂名是中国“罗非鱼之都”,罗非鱼养殖面积达29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据业内人士反馈,估计今年1-2月茂名的罗非鱼出口额同比去年减少24%左右。新洲海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英介绍,受疫情影响,3月份欧美国家餐饮企业处于半关停状态,只留了一部分外卖,虽然商超对罗非鱼订单有所增加,但总订单量同比去年出现下滑。“今年公司出口欧美的罗非鱼片,不但数量同比去年减少了,而且每斤的价格还比去年便宜2-3分钱。”
政府大力补贴,收储力度增加
  作为我国出口量最大的鱼类,中国罗非鱼不仅在全球水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关系着千家万户养殖户的生计,其中又以养殖罗非鱼最多的广东为甚。据统计,广东罗非鱼年产量超过75万吨,按照一亩水面年产2吨鱼计算,总共涉及养殖水面接近40万亩。
  今年年初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但造成大量水产品积压,还使加工企业复工延迟。2月底,农业农村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大对积压水产品的加工收储。我国罗非鱼产量排名前两位的广东和海南,率先出台水产品收储补贴政策,两省合计安排8400万元用于补贴发放。截至3月下旬,广东收储积压水产品4.86万吨,海南收储积压水产品2.25万吨。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截至3月下旬,茂名已经有21家企业响应收储政策,上报水产品收储总量18853.1吨,是收储指标的2倍,其中罗非鱼占比超过了91%。同时,海南全省罗非鱼收储量达到2.25万吨,日收储量约1100吨,比补贴政策出台前日收储量500吨增长了1.2倍。仅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从3月份开始,每天收储罗非鱼150-16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企业库存大,外贸形势不明朗
  茂名元天水产冷冻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元勋告诉记者,今年2-3月罗非鱼片出口了900多吨。但是,公司从4月中旬至6月份出口北美的罗非鱼的订单,出现不定期的延迟,企业面临的库存和资金压力较大。
  茂名鸿业水产有限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陈才生说,4月份后的出口订单能否正常发货,还要看疫情的发展情况而定。“最近公司日塘头收储加工罗非鱼量达到100吨,内销只占总收储加工量的两成左右,接下来公司将积极开拓内销市场。”
  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海南规模最大的罗非鱼加工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林孝文告诉记者,近期海南的罗非鱼塘头收购价格比春节前有所提高,养殖户罗存塘压力稍有缓解,但由于国外疫情发展,对4月份以后订单的影响目前难以预判,后续公司将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罗非鱼收储加工量。
  在加强收储之后,企业库存增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当前加工企业普遍的现状。在满足一时的应急要求之后,这些库存产品能否顺利消化,不仅关系着众多企业今年的发展情况,更联系着整个罗非鱼产业背后无数的农民。
  3月21日,美国方面发布消息,对中国冷冻罗非鱼产品(净重不超过115克)豁免关税,该消息给行业带来部分利好,但是这种产品所占比例并不大。按照加工出肉率换算,115克鱼片来自小规格罗非鱼,按照罗非鱼业内的销售方式,为6两规格(300克)商品鱼,而在当前,1斤规格(500克)商品鱼为主要流通模式,据行业人士估算,6两规格商品鱼模式,在罗非鱼交易中,占比不超过2成,上述消息能够给行业带来的利好有限,更何况,贸易政策还可能随时出现改变。
改变行业困局,企业谋内销
  在记者采访中,众多企业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思路:开拓国内市场。在他们看来,这是解决当前罗非鱼库存增加、销售不畅的有效手段。“目前客户订单延期,甚至4月份之后的订单也未明朗。”林织表示,随着罗非鱼订单减少,顺欣公司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加,资金流转压力增大。公司积极与银行部门对接,增加了一部分融资。同时,公司针对商超客户的需求,加工罗非鱼产品,并积极拓展内销市场。
  目前,罗非鱼年产量的六成通过出口渠道销售,该产业仍是出口主导型产业,产品定价权和交易量,掌握在国际贸易商手中。实际上,最近几年来,罗非鱼养殖普遍亏损,在不少养殖区,罗非鱼已经从主养鱼类,变为套养、混养品种。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在短时间内,急速放大了行业矛盾,随着疫情过去,我们更应思考,罗非鱼行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从另一个角度看,开拓国内市场而实现转型,这并非没有先例。以广东省为例,在水产品出口快速发展时期,对虾、鳗鱼、罗非鱼三大主力品种行销全球,创下亮眼成绩。时至今日,对虾和鳗鱼在经历无数风波之后,通过成功开辟国内市场,获得新的空间,赢得更大发展,但罗非鱼依旧没有摆脱过去的格局。
  在过去几年,早已有多方面呼吁,要突破罗非鱼行业的困境,关键在于开拓市场和销路,打破由国际贸易商定价定量的局面。从此次疫情危机可以看出,依靠行政手段调配管理,在短期内可以缓解问题,但要改变产业的困境,实现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受疫情全球化影响,近两月我国出口罗非鱼被退单和延迟情况较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