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运费涨价,牛场草料成本增两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3月31日版次:11

  小规模、大群体是我国肉牛养殖的重要特征。 新华社图片

  南方农村报记者 曾慧玲

  新冠肺炎疫情下,肉牛、奶牛产业受到重大冲击。但与禽业相比,公众较少注意到牛产业的困境,这与行业的盈利模式和生长周期有关。
繁殖受阻,肉牛业产能锐减
  “家禽周转快,猛而烈;肉牛周期长,远而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告诉记者,肉牛产业损失方式和表现不同,曹兵海形象地比喻到,“养鸡业类似地震,一摇晃就看到直接损失。而肉牛摇晃一下看似只倒塌了几间房子,但看不见的是地表以下几十米都空了。”
  曹兵海分析,截止2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牦牛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70亿元。其中,母牛(受影响约900万头)及其繁殖损失约75亿元;缺料减重损失约55亿元;压栏浪费约35亿元。
  曹兵海预测,受疫情影响,2020年母牛起码少生产450万头公牛,将会给2022年前三季度带来约130万吨的牛肉供应缺口。按2019年牛肉均价70元/kg计算,经济损失约91亿元。这个供给凹层,或将对2022年牛肉消费构成隐性挑战。
  相比肉牛,奶牛场同样受到多种难以统计的隐形损失。广东某奶牛场负责人李强(化名)提到,奶牛场有些牛被迫提前干奶,导致牛太肥或者下一胎次问题多。而有些牛因为当前饲料供应不足,整个胎次的产量都受到影响。
  奶牛养殖时间跨度长,一般会提前10个月确认挤奶牛头数和总产量。牧场也会跟乳品厂提前签好合约,按照需求生产,调节好奶牛的配种时间和产犊计划。奶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表示,目前生鲜乳收购基本正常,暂未发生生鲜乳无法运输情况,未发生奶量限拒收、奶价下调等问题。
饲料成本增加7%-20%
  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分布于全国20个省(市)区的综合试验站及其相关产业主体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养殖场出现精饲料供应紧张的状况。
  据记者了解,春节后饲料原料涨价幅度在7%-20%。李强反映,3月份当地玉米涨了200元/吨,棉籽价格涨了280元/吨。再加上运费成本涨了120元/吨,以一车从新疆运来的33吨的棉籽为例,每车饲料成本增加了一万多元。而这也是养牛企业面临的普遍情况,汕头经济特区澳士兰牧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燕卿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的草料运输费用每吨增加了一百多元。
  四会市雄泰林牧种养场老板韦家达介绍,当地精料普遍上涨100元/吨,稻草干则涨了800元/吨,送到牛场基本要1100元/吨。
疫情下销售、用工弊端凸显
  面对“黑天鹅”,行业人士想出了不少自救措施,养殖场户也普遍加强了消毒防范意识。韦家达计划下个月把80%的牛卖掉,主要精力放在买牛苗上,抓紧时间补苗。此外牛场增加优质精料用量和保健成本,减少牛病的发生风险。
  这次疫情也反映出当前牛产业存在的弊端,对此,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以下简称“研究室”)提出了几大思考与建议。
  一是疫情将部分养殖户的补栏引种、出场售卖计划打破。除了交通限制因素,深部原因是产业链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致使出现了“有牛出不去,要牛进不来”的尴尬局面。
  对此,研究室建议,在养殖集中区域建立更完善的产业链条连结机制,各环节之间通过订单等方式畅通饲料、牛源采购和产品出场交易。这种区域性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条,既能避免活牛的远距离运输,也能有效控制各种疫病传播。同时,可以建立大数据信息系统,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充分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多线营销。
  二是用工问题比较突出。我国牛产业养殖是以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导,需要提高小型机具普及率,降低人力成本。
  据2017年肉牛规模化养殖数据显示,5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81%,小规模、大群体是我国肉(牦)牛养殖尤其母牛养殖的重要特征。研究室认为,发展推广家庭牛场和养牛合作社是提高农户养殖规模、标准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培养职业新型农民。
  研究室建议,育肥场推荐300头以内规模,借助小型机械化设备,夫妻两人基本能够完成全部工作;母牛养殖场则推荐30头左右规模,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几户联合放牧,降低饲料和人工成本。疫情终将过去,在挫败中总结经验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规模化、机械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未来牛产业的发展趋势。
  小规模、大群体是我国肉牛养殖的重要特征。      新华社图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