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37岁男子突发心梗伴发热

省二医专家穿隔离衣手术抢救成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3月31日版次:12

  医生们穿着隔离衣仍保持精准操作。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朱健 甘洁

  突发心梗、持续发热、肺部感染、血压不稳定、心律失常……时间就是生命,生死关头,医生等不及咽拭子结果,穿上隔离衣马上进行手术。3月16日,37岁的赵先生(化名)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的抢救,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医生的救治下,他转危为安,重获“心”生。
刷着手机突然胸痛
  3月15日晚上10点,下班回到家的赵先生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开始玩手机。正刷着抖音,赵先生的胸口开始疼起来。
  “之前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胃酸反流引起胸痛。当时我还赶紧吃了一粒抑酸药。”赵先生回忆,“但是,吃完药后疼痛还是没有得到缓解,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不仅胸口越来越痛,连后背、肩膀也痛的厉害了。”
  见状不对,赵先生赶紧打车来到了省二医,该院急诊科丁振苗医生接诊。“当时患者的胸背痛,查体发现血压不稳定,心律失常,频发室早搏,很可能是心脏问题。”
  经过相关检查,赵先生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尽快开通闭塞冠脉。疫情期间,快速完善胸部CT和新冠核酸检测后,赵先生转到心血管内二科。
术前发现肺部感染
  心血管内二科主治医师黄晶晶接诊赵先生后,立即进一步完善生化等相关检查,并密切观察他的生命体征,同时做好开通患者冠脉的准备。
  由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评估医患双方的风险受益比,黄晶晶医生请示叶泽兵主任后决定先进行药物溶栓治疗,必要时介入干预,但患者以及家属犹豫,始终下不了决定。叶泽兵主任耐心跟患者以及家属解释,患者终于同意接受再通治疗。
  为了保证患者血管彻底、完全、永久的再通,疫情期间在不确定患者有没有新冠肺炎接触史情况下,叶泽兵主任决定直接介入干预。“这种情况下做介入手术,医护人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但手术成功后患者获益也是最大的,我觉得值得,况且只要我们防护到位,医护人员的风险也会降到最低。”叶泽兵说。
  导管手术室在第一时间准备完毕,与死神的赛跑继续进行着。然而,意外又发生了。就在被推入导管室后,赵先生开始发热,反复测量体温都是37.5°C,比入院时的体温高了1.3°C。胸部CT也显示肺部感染。疫情特殊时期,叶泽兵立即将情况汇报院感科及院领导,启动疫情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手术预案”,严格按流程操作。
穿隔离衣成功手术
  “考虑急性心梗病死率高,且患者较年轻,拖延时间可能造成心肌大量持续缺血坏死,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叶泽兵主任表示。在生死关头,为了把心梗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他和在场的医护人员们决定穿上隔离衣,及时为患者进行手术。
  同时保护好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导管室暂停了之后的手术,严格消毒,整个医护团队积极配合,成功的完成了冠脉介入手术,患者转危为安。
  手术后,赵先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也逐渐平稳,核酸检测结果也出来了,显示为阴性,这让参与手术的张晓雪副主任、邱庆欢医师都松了一口气。术后,赵先生被安排在心血管内二科的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叶泽兵主任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心脏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较为凶险的致死、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的患者比以往多了。”当下的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过早濒临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当中,形成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低龄化趋势。
  叶泽兵提醒,重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少油、少盐、低胆固醇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工作中的压力,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已经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三高”中青年人,除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还需遵从医嘱及时进行治疗,保证血压、血糖、血脂水平达标。
  医生们穿着隔离衣仍保持精准操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