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意义重大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02日版次:02
  “对首次创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留乡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留乡人员创业担保贷款予以贴息。”近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增收带来困难,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印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在推动农民工有序返城返岗就业的同时,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3月31日《南方农村报》)
  一直以来,在家门口就业都是农民工的梦想。农村是他们出生成长的地方,那里有亲人朋友和许多美好记忆,若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去陌生的城市去打拼不可知的未来。一些人用“蓄水池论”来定位农民工的角色:当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时候,农村便释放出多余劳力以供城市需要;当城市发展遭遇挫折或一时不需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时,农村便将回流劳动力收纳起来。这一理论既无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现实:已经丧失了农业耕作技能、习惯于城市生活的农民怎么可能如此自如地穿行于城乡之间呢?
  在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劳动力价格差异对农村人力资源产生巨大虹吸作用,为了赚得更多非农收益,大量青壮年只好背井离乡,甚至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从农村来到城市。可比起背井离乡的痛苦,没有增收机会则更加令人绝望。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已关门歇业。虽然从动机上来说,农民工不愿意外出务工,但靠农业收入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人社部印发《实施方案》,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无疑具有多重意义:不仅有利于当下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也对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稳定起到巨大作用。
  而要想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我们既要改变原有的产业布局,也要改变原有的服务思路。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传统的国家,按一般的种养殖业计算,我国的农业是一个低效益产业。而要改变这一窘境,就必须变革传统农村产业结构,既要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发展特色农产品,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获得溢出效应,又要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打造一批现代化的农民,实现农业的集中劳动、高技术、高效率与高效益。
  规模经营虽然可以提升农业的效益,但规模经营只能解决少数农民大户的问题,仍有很多农民尤其是小农户不能实现规模经营。况且,种养殖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往往具有时令性和不易储存性,如果在短时期内不能销售出去,有可能就一钱不值。只有具备承接一产业初级产品的二三产业,才能降低第一产业的风险,同时增加农民就业。
  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必须做好配套服务,才能让农民工就业创业无忧。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切实可行的支持和鼓励性优惠政策,扩大当地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在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共享农庄、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另一方面,要积极落实落细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扶持政策,对首次创业、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返乡留乡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留乡人员创业担保贷款予以贴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