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人一案”助新冠患者快速康复

中山三院医疗队重症救治经验获国家推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02日版次:11

  郑海清指导患者做呼吸操训练。

  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壮玮
通讯员 周晋安

  3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援汉医疗队圆满完成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任务,回到广州。其间,该院20个专科的专家们发挥所长,针对各类患者、不同时期的种种情况,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康复治疗方案,使患者康复周期有效缩短,并发症发生几率大大降低,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90人,治愈出院73例,病死率降低至2.2%,远低于4%的全国平均病死率,尤其在老年患者救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日,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门发文推广武汉同济医院“光谷经验”。在3月21日召开的湖北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中山三院医疗队作为该病区17支医疗队的代表,专门对救治经验作了介绍。
个体方案贯穿全程
  “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普遍存在呼吸困难、胸闷乏力等呼吸功能障碍表现,老年患者尤其容易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肢体关节僵硬和挛缩等……”中山三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郑海清介绍,早在医疗队接管病区之初,专家们就发现病区内众多危重症患者虽都有新冠肺炎,但每位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千差万别,所导致的功能障碍问题也大不相同。
  为此,郑海清第一时间对病区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评估。结果显示约26%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完全依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还有23%的患者需不同程度的帮助。在病区64%需要氧疗的患者中,郑海清还让患者做了呼吸困难分级量表评估,有将近40%的新冠肺炎患者自评为“呼吸有些吃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治疗方案必须‘一人一案’、慎之又慎。”
  郑海清制定了十分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从逐渐抬高床头直至床边坐位的体位转移训练,从卧位下的蝴蝶操、曲膝曲髋踝泵运动到60°背靠坐位下的握拳屈肘上抬的四肢体关节主、被动训练等。许多重症患者由于呼吸肌群紧张而造成了耗氧量的增加,郑海清还教患者采用呼吸控制技术、胸腔放松训练等技巧,放松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从而减少呼吸肌肉的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康复训练是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复杂的新冠肺炎病例尤其如此。”除床边一对一的评估与指导,郑海清等人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训练后的反应,对患者运动功能、呼吸功能、自理能力的评估贯穿全程,随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如呼吸操训练,起初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当呼吸功能和体能耐力逐渐恢复后,我们进一步指导患者在坐位下训练,最后再过渡到站位,这是一个全程动态的治疗,与患者整体治疗相辅相成。”
及早介入快速康复
  康复科专家的介入为重症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了重要保障。
  40多岁的靳先生在ICU时,曾上过两次呼吸机并使用了ECMO。转到病区时,除不能脱离吸氧外,他的双下肢由于长时间卧床不动而明显萎缩,几乎不能坐起来,站立就更加无从谈起。
  队长杨扬、医疗组组长毕筱刚主任等为靳先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郑海清也制定了体位管理、早期活动及呼吸管理等康复训练方案。经过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目前他的呼吸功能已明显改善,预计再过一周的加强巩固就可以顺利出院。
  护理团队也组织多名康复科的护士成立了康复干预小组,每天指导患者落实医生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及时跟进康复干预疗效,以便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干预小组还与患者互加微信,不值班时,通过微信及时沟通指导,确保康复训练不中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