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今年马铃薯重点防范“六病四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04日版次:08

  及早做好病虫害防治,为马铃薯丰收打下基础。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任亚航)为切实做好2020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4月3日,全国农技中心印发《果菜茶等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草地螟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对今年各地马铃薯、保护地蔬菜、北方果树、茶树等作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部署,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0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总体中等发生,其中西南东部、东北北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偏重流行风险高,预计发生面积2800万亩。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疮痂病、病毒病、黑胫病和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害有加重趋势。
  此次同步印发的《2020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各地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选用优质脱毒种薯,优先选择抗病品种,使用种薯处理等技术,根据预测预报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户联防联控相结合。《方案》还指出,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重点防控“六病四虫”,即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蚜虫、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
  其中,华东、华南种植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黑胫病、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金针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和蓟马,兼顾环腐病、疮痂病和青枯病。东北种植区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疮痂病、黑胫病、蛴螬、地下害虫(地老虎、金针虫),兼顾蚜虫、环腐病、病毒病。
  以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控为例,可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丙环唑或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可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施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如在播种前7天将种薯摊放在通气良好的空间,隔天翻动薯块,拣除病烂薯。种薯切块后可选用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拌种,也可使用咯菌腈悬浮剂或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剂进行种薯包衣。
  在马铃薯生长期可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确定防治最佳时期,或在植株封垄前,选用代森锰锌、丙森锌、氟啶胺、氰霜唑、枯草芽孢杆菌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处理。防治应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施药间隔期5-7天(视天气及发病情况),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提倡加入助剂提高药效。
  收获前10-15天采用机械杀秧。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铜制剂,如硫酸铜、氢氧化铜、波尔多液等,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
  《方案》要求,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总面积的4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鲜薯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及早做好病虫害防治,为马铃薯丰收打下基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