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帕金森常合并焦虑抑郁

专家呼吁,多给病患正能量,身心同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1日版次:06

  帕金森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4月11日是第24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抗‘疫’抗帕,你我同行”。据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丽娟教授介绍,帕金森病(PD)患者人群普遍年龄大,体质较弱,抵抗力差,是新型冠状肺炎重症的易感人群。为此,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就疫情期间如何更好地管理PD达成共识,为病友提供了有效指引。
多见阳光,拒绝负面情绪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除了常见的手抖、肌肉强直、活动缓慢等“看得见”的症状,还常常伴随着“看不见”的症状,如抑郁、睡眠障碍、记忆减退等。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玉虎表示,受疫情影响,有些PD患者不能定期到医院复诊,自行减药,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加重。另外,长期宅家、接受较多负面信息的刺激,可能引发或加重PD患者的负面情绪,需要引起关注。
  对于已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的PD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积极的心理疏导。PD患者不宜过多关注、频繁接受负面信息,避免恐慌和焦虑感。可以把注意力转向令人轻松的事物,保障充足的睡眠,在阳台或窗边多见阳光。如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平台线上咨询或在做好防护下返院复诊。
  王丽娟教授认为,尽管因疫情影响许多人不得不“宅家”,但从另一个方面想,社会活动减少,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却多了。对于PD患者而言,可以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另外,“宅家”并不意味着“不动”,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对改善PD病情有帮助,可以选择做操、太极拳等节奏简单,温和轻快、增加协调性的活动。
备足药品,切忌自行减药
  PD需要长期维持用药,患者应注意及时检查剩余药物,保障药品储备充足。
  张玉虎提醒,PD患者不能突然减药、停药,会造成症状加重,甚至导致恶性综合征。PD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复杂,服用药物比较多,而药物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减药必须严遵医嘱。
  一般来说,在病情改善的情况下,减药应按照“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MAO-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顺序,有些患者减药后可能出现运动症状加重,需要增加其他药物,这些都要听从医生指导。
  “疫情期间不鼓励大幅度的调药,基本维持原有方案作微调。对于运动、震颤加重,睡不着、焦虑的,必要时给药物调节。” 王丽娟教授表示,PD患者还可以选择非药物治疗,例如体外神经调控,进一步改善症状,而不会影响药物治疗。
生物刺激,缓解PD症状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研究助理邱轶慧医生介绍,体外神经调控(重复经颅磁刺激,简称rTMS)可帮助缓解PD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目前已取得了循证医学证据。由王丽娟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多家顶尖的医疗机构共同申报的国家科技部重大慢病专项——rTMS治疗早、中晚期PD抑郁或认知障碍的方案优选和规范化研究,发现该治疗对焦虑、抑郁、运动迟缓效果确切。
  患者接受rTMS治疗时,只需佩戴一个外置的线圈,利用电磁互换的原理刺激神经元,改善大脑神经活动、脑血流。“该技术属于无创治疗,适合在基层推广,可作为药物治疗神经科疾病的有力补充。”王丽娟主任表示。
  帕金森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