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珠三角对虾发病率奇高 混养鱼类吃掉病弱虾增效益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1日版次:11

  鱼虾混养模式,建议放虾苗20天后再放鱼苗。

  近期,珠三角地区白对虾发病严重,多发于投苗20来天上罾前后的虾,表现为红体、游塘,之后靠边大量死亡,刚死的虾呈粉红色或暗红色,有空肠空胃情况。在2月底到3月初发病最为严重,而且比往年严重得多,让养户望而生畏,不得不降低投苗密度,目前已经有所缓解。有业内人士表示,鱼虾混养模式对土塘、老化虾塘或资金薄弱者,都是值得尝试的有效而低风险养殖模式,通过混养的鱼类清理掉病弱虾,可有效降低虾病暴发。下面为养殖户朋友推荐两种较为常见的混养模式。
白对虾混养罗非鱼
  罗非鱼与白对虾混养模式无论是在低盐度或是高盐度地区都可进行。
  一、虾苗选择
  为确保成功率,建议选择虾苗时,最好选择选择0.6-0.8cm小规格的优质一代苗(尤其注意需在购苗前进行弧菌等检测),进行低密度养殖。一代苗不仅长速快、养殖周期短,同时小规格虾苗的抗环境应激相对较好,有更高的成活率。
  二、投苗密度
  如果是低盐度池塘主养南美白对虾,建议虾苗投放密度在4-6万尾/亩,在养殖20天后,投放一定数量的罗非鱼(100尾/亩)或者埃及塘鲺鱼(20尾/亩)等鱼类一起混养。要注意的是,投放的鱼苗规格最好都在10公分以上,这样鱼才能吃掉病残弱的虾。在白对虾达规格上市之后,鱼先在池塘暂养,等到其它池塘的虾苗标够20天后,又重新放到虾塘中去,如此混养的鱼可一直循环使用。
  鉴于今年的气候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养殖密度必须严格把控。今年投养的虾苗最好是在4-5万尾/亩即可,密度越高风险越大。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鱼类或对虾长速过慢或规格过小,说明池塘中饵料不足或养殖密度过高,应及时适量增加投喂量或通过捕捞降低养殖密度。
  三、投料管理
  以南美白对虾为主的塘口,选用饲料的蛋白含量就必须以虾类需求为主。标苗期间,投喂营养充足的饲料有利于保障虾苗强壮,提高成活率;等鱼虾都放苗后,考虑经济性和营养搭配合理性,可以全程使用虾料,也可以逐渐过渡到投喂高档的鱼虾混养料。
  四、调水
  有多次混养成功经验的养殖户介绍,用芽孢杆菌、蔗糖和麦麸等经过简易发酵后,泼洒到养殖水体中,使芽孢杆菌成为优势菌群,不仅可以限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控制疾病发生,同时发酵菌液中含有麦麸和蔗糖等也可有效调节了水体中的碳氮比。
  勤调水、勤改底是有效避免蓝藻暴发、保证养殖成功率的途径之一。但进行混养的养殖户尤其应该注意,由于养鱼会涉及到杀虫消毒类产品的使用,在投入虾苗后要注意针对消毒、杀虫类产品的使用频率,避开聚酯类甲壳类动物敏感药物,建议消毒以碘制剂等温和性消毒药为主。
白对虾混养金鲳鱼
  近年来金鲳鱼行情非常理想,如果是咸水交换方便的区域,那么白对虾混养金鲳鱼便成为首选混养模式。
  一、池塘条件
  高位池、低位池均可,面积3-10亩,水深1.5-2米,水质良好,盐度保持在5‰-25‰的区间为好,每亩配备一台增氧机。
  二、虾苗、鱼苗的放养
  分开投放虾苗与鱼苗,虾苗先放,密度在3万尾/亩左右,养殖20天待虾苗长至4-5厘米、活动能力较强时,再放入体长约5厘米的鱼苗,鱼苗密度控制在1000-1500尾/亩。鱼苗千万不能过早放入与虾苗混养,因为虾苗前期很小,活动能力差,金鲳鱼属肉食性鱼类,会捕食弱小虾苗。
  三、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管理:首先明确投喂顺序,先投鱼料,再投虾料。鱼料为膨化浮性料,鱼能摄食多少十分容易观察,两者投喂时间最好间隔半小时。要注意天气对摄食的影响,正常天气一般早午晚三餐料,但在高温季节则中午不用投料,暴雨天气也不用投料。
  2、水质管理:每天早、晚测水温、pH值、水色、透明度,每周测定溶解氧、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水环境指标。定期取样检测浮游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水环境有益藻相。
  3、病害防治:金鲳鱼池塘养殖的病害相对较少,主要是南美白对虾病害很多。利用金鲳鱼肉食性本能来摄食对虾残体,捕杀病弱个体,可防止对虾大规模发病。
  养殖金鲳鱼最常见的病害是小瓜虫病和指环虫病,防治的方法是:鱼苗投放前用淡水或15-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15分钟,养殖期间每隔15-20天消毒一次水体,消毒三天后使用生物制剂,保持水质清爽。
□米来水产咨询
  鱼虾混养模式,建议放虾苗20天后再放鱼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