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警惕预付消费成不法商家“吸金利器”

商家关门跑路,预付资金“打水漂”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4日版次:05
  “刚充钱没多久,商家就关门跑路了。”家住北京的赵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光顾多年的一家温泉酒店春节前已经“人去楼空”。和赵女士有着同样遭遇的消费者还有很多。记者调研采访数月发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家知名连锁机构被曝关店跑路、经营者失联,多地消费者反映预付资金“打了水漂”。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实体店消费按下“暂停键”,使得商家现金流承压。业内指出,须警惕现金流压力成为“催化剂”“导火索”,加剧原本就存在的乱象风险。
机构相继停业关门
“预付资金”无处追讨

  “天冷了,本来想带全家人去昌平泡温泉,结果到了地方发现大门被蓝色铁皮给围起来了。”家住北京的赵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光顾了好几年的四海合利温泉商务酒店在春节前已经“人去楼空”。
  赵女士告诉记者,最近五六年,几乎每到冬天都会来这里泡温泉。2016年年底,她购买了该酒店的VIP卡并充值5000元,2017年“双十一”活动期间又充值了2000元,现在卡里约3000元未消费。记者通过网上搜寻“北京四海合利商务酒店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
  遭遇类似经历的班女士则损失了上万元。2018年8月,家住北京丰台区的班女士在家附近的浩沙健身(方庄店)办理了一张健身年卡,并在店员推荐下购买了私教课程,总计花费一万余元,而在浩沙健身崩盘时,其购买的大部分课程未消费。“停业之后,我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浩沙健身方面的任何回应。”班女士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她的私教王某带的50多个学员都碰到相同的情况,大部分学员购买的私教课程在万元以上。
  赵女士和班女士“踩”的均是预付式消费的“坑”。所谓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预付卡的发行者支付一定的资金,获得消费凭证,按次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消费者从中享受一定的优惠。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乱象层出不穷。
  去年10月,在国内有上百家分店的儿童早教品牌爱乐乐享被曝在北京、南京等地的门店关闭,让不少预缴了上万元课程费的消费者颇感意外。去年11月,外语培训机构韦博英语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连锁实体店相继停业关门,数千名学员缴纳的学费无处追讨。
  上海市长宁区法院此前发布的《2015—2018年涉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纠纷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显示,2015年至2018年,其受理涉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纠纷案件数量分别为2015年175件、2016年59件、2017年58件和2018年315件,呈现集中爆发态势。报告称,究其原因,与预付消费卡经营公司突然关闭停业无法提供正常服务、消费者集中维权密切相关。
预付卡沦为“吸金”工具
衍生金融信贷等新变种

  近年来,预付消费卡的起充金额、续费规模都在不断攀升。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健身、美容美发、早教等预付卡起充金额往往以万元计,而且设置了类似“卡内余额少于多少就不能再享受折扣必须续费”“卡片升级需要再多续费才能享受原有折扣”等不成文的规定,提高了充值门槛。
  消费者曹女士说,她此前办了一张洗车卡,预存1000元,但洗了没几次就被洗车行告知卡片即将到期,如果想继续使用余额就需要再存入1000元重新激活卡片。
  业内指出,不少商家急于扩张规模需要资金开店,还有的商家甚至以预付款为借口进行欺诈,或是吸收大量资金再以民间借贷等方式赚取利润,并不具备发放预付凭证的资质。在此背景下,“预付卡”俨然沦为部分不法商家“吸金”工具。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除原有问题外,“套路贷”成为新变种,无形中放大了资金风险。
  “我之前在一家亲子游泳中心报了体验课程,本来觉得挺好的,但被告知买课最少48课时起,算下来要交近15000元,我表示一下子交的钱太多了,对方就开始极力推荐它和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推出的分期贷款产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先生表示。
  据中消协介绍,总体而言,当前预付式消费呈现隐蔽性、恶劣性、群体性三大新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预付费与金融信贷捆绑。消费者通过经营者推荐的金融机构贷款、预付高额费用后,往往难以察觉相关风险,直到商家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甚至关门跑路时,才发现金融信贷条约中含有各种高额违约条款,消费者对服务不满或者享受不到服务时,仍需继续偿还金融贷款,造成消费者维权困难,权益受损。
手续不规范致维权难度大
甚至“赢了官司却拿不回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往往最终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但是由于预付卡消费普遍存在手续不规范等问题,致使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经营者在销售预付消费卡时,仅提供一张卡片,在其自身系统内登记一些简单信息,甚至只是留一个手机号等,并未与消费者订立有明确条款的书面合同。由于缺乏证据,消费者仅凭自身描述很难对最初商家的承诺予以举证证明。
  此外,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很多这类案件还面临着“赢了官司拿不回钱”的尴尬局面。
  蔡女士于2016年办了一张某婴儿游泳中心玉泉路店的年卡,直接交了16600元。可是,仅上六节课后,蔡女士就接到了该店停业的消息。在退费无果的情况下,蔡女士等八人将玉泉路店所属公司的股东诉讼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该案在2019年9月11日已经判决,被告需偿还原告相关款项及利息。不过,据蔡女士的代理律师张妍介绍,至今被告未主动偿还相关款项,蔡女士等八人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被执行人故意转移财产,那么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张妍说。
  刘宁表示,在实际接触的案件中,不少发卡公司因为各种原因停业,部分被告勉强应诉,但因能力问题而无法退款,有的被告则故意逃避退款义务。“即使消费者申请强制执行,但是很多被告已经无财产可供执行,消费者没法真正拿到退款的情形经常发生。”她说。
  预付式消费乱象因何频频发生?消费者维权因何难上加难?业内人士指出,预付卡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监管存漏洞、失信低成本。专家呼吁,预付消费到了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整治乱象亟待有关部门出台“重典”,完善法律监管体制,避免让消费者再当“冤大头”。
□据《经济参考报》

下一篇:新会1800斤陈皮被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