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白血病人咯血窒息 气管镜下取栓脱险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5月23日版次:06

  医护团队以两条支气管镜和一条呼吸机通道,多手段实施抢救。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彭逢美 朱钦文

  55岁的黄伯因慢性髓系白血病、肺结核,10天内三次大咯血、窒息病危。日前,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兼胸部肿瘤内科冯起校教授携内镜团队、介入团队,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两条支气管镜多通道,导丝、冷冻、球囊等多手段,从气管取出大量血栓,成功止血并保住肺功能。术后2天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腔内栓塞术,目前黄伯生命体征平稳,已恢复自主呼吸。
  据介绍,对于不明原因的咯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也可经镜下注入凝血剂,插入气囊导管进行压迫等,实现抢救性治疗。
10天内3次大咯血
  黄伯确诊慢性髓系白血病已有5年,近4个月反复发热,于4月7日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入院后检查发现重度贫血、血小板重度降低。
  4月22日,黄伯用力咳嗽后出现大咯血,出血量约250ml,对症处理后出血减少,但未能完全止血。为明确病因,2天后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下支气管有大量血痰栓阻塞气道,虽经局部清除后仍反复咯血。
  4月27日,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同时留取肺泡灌洗液送检。检查过程中患者突发右下支气管活动性出血,约600ml。冯起校教授当即予球囊封堵及镜下药物止血、圈套器+活检钳+冷冻综合治疗,取出大量血凝块后。次日肺泡灌洗液检查回报,确诊为播散型肺结核。
  5月1日凌晨4点,黄伯再次出现咯血,拟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然而,在到达介入室后咯血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双肺广泛哮鸣音,血氧饱和度一度降至50%,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转至ICU进行紧急抢救。
镜下取栓打通呼吸道
  10分钟内,ICU、内镜团队人员迅速到位。经过及时心肺复苏,黄伯恢复了心跳,但依然咯血不止。
  冯起校教授分析道,患者是肺结核引起的咯血,但由于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血管脆性高,凝血因子下降,所以出血量大且难以止血,导致双肺广泛受阻,内镜操作视野也严重受限。
  为保住黄伯的肺功能,冯起校教授携内镜团队等10余名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创新性运用两条支气管镜,多通道同时进行,以导丝、冷冻、球囊多手段,经过3个小时打通患者生命通道,血止住了,保住了左全肺和右上肺的功能,血氧饱和度回升至100%,抢救成功。
  术中从气管取出的血栓,摆满了一盘子。这些树状“红丝”是怎么来的呢?冯起校教授说,由于患者持续咯血不止,出血量大,血液在气道内形成了广泛的血凝块(支气管血栓),导致气体进不到肺泡,病人窒息缺氧。
  经过一系列救治,黄伯病情逐渐稳定,5月3日再次送至介入室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腔内栓塞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成功拔了气管插管,也不用吸氧了,目前继续接受抗结核治疗。
气管镜临床诊疗广泛
  据了解,纤维支气管镜主要优点为管径细、可弯曲、照明采光好,可在直视下活检刷检或灌洗,操作简便、安全,病人痛苦少,一般可插入3-4级支气管。电子支气管镜进一步拓宽了临床应用范围,便携式气管镜的发展,可随时随地用以需要呼吸管理和气道紧急处理的危重急症抢救。
  冯起校教授介绍,气管镜是呼吸科的核心技术,过去主要用于明确诊断病因。现在大医院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抢救,如气道狭窄、气道肿瘤、气道异物、支气管肺的出血、活瓣肺减容治疗肺大疱、热成型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等。
  对于咯血的患者,纤支镜检查常可确定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对咯血的常见原因,如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结石、肺切除术后反复小量咯血、外伤后咯血等,均有较高的阳性发现率。经纤支镜注入凝血剂,插入气囊导管进行压迫止血,插双腔管预防窒息等,可实现镜下治疗,疗效确切。
专家简介
  冯起校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胸部肿瘤科/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呼吸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胸膜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海医会肺病现场评价培训基地主任,广州抗癌协会介入呼吸病学主任委员,中华呼吸病学会介入肺脏病学全国委员,国家卫健委四级呼吸内镜技术评审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呼吸及危重症、胸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擅长肺部肿瘤、胸腔积液、支气管胸膜瘘、慢阻肺、哮喘诊疗。在SCI、《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0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市成果奖10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