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填表式扶贫”暴露基层治理之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6月23日
版次:
02
“一天能接到四五起来自不同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通知。”近日,河南某市一名扶贫干部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所驻的村往往是检查组还没到,附近一所学校的操场上就停满了陪检人员的车,“检查主要是提问对贫困户个人信息记得准不准,一些上了年纪的村干部不得不连夜背数字”。(新华网)
考核工作是检验扶贫成效的必要举措,也是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方法。然而,为了应付考核,不少地方干部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不能自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填表格、背答案。前者是为了留痕,后者是为了蒙混。以脱贫考核验收为例,困难群众的收入账怎么算、“两不愁”还愁不愁、“三保障”是否有保障、脱贫后“四不摘”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实际内容远比表格和记录更为重要。
当然,检查考核之所以出现虚假风气,与检查组本身的工作不到位也有关系。有些检查组喊着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可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就搞起了形式主义。频繁迎评迎检,“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重痕迹、轻实绩的做法,也会让广大扶贫干部叫苦不迭。为了取得“好成绩”,某些扶贫干部无法将心思用在“见效慢”的工作上,只好在表格数据方面下工夫,白白浪费许多精力。
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不仅暴露某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之弊,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薄弱环节。由于有的部门与属地之间职责边界不清,不同部门之间职能重叠,因此存在重复检查的情况,各部门间的考核标准难以统一,令基层扶贫干部不知所措。还有些地方干部为了应付上级,过于倚重考核形式,既不给资金也不给政策,既不教方法也不作指导,企图通过考核将责任层层下移。这些弊病,说明考核指挥棒已经失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扶贫工作中的考核指挥棒失灵,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扶贫工作“迷向”。由于这些表现方式不是真心为群众好,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同时也损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要彻底铲除督查考核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顽疾,当务之急就是压实责任,扶贫工作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找到负责人。唯有责任到人,督查考核才能更好发挥激励鞭策作用。另一方面,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而要想了解扶贫的“真情况”,必须克服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建立科学的督查考核机制。在考核形式上,看表格、抽样表显然不够,如果增加群众访谈等项目,问问群众对扶贫政策清不清楚,帮扶措施是否切合实际,才能真正给扶贫干部戴上“紧箍咒”,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闻夕,公务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教室配空调”
上一篇:
下一篇:
“教室配空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