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16岁女孩服用激素股骨头坏死
“自体血浆注射”改善病情免除手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7月11日
版次:
12
经治疗,部分股骨头坏死病灶得到修复。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黄睿
16岁的小茹(化名)因“垂体瘤切除术”后长期口服激素替代治疗,出现双侧股骨头坏死,日常走路都十分困难。近日,她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接受体外冲击波、超声引导髋关节腔内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等治疗,修复了部分股骨头坏死病灶,暂不需要手术。
目前,小茹康复效果良好,可以独自步行,已返校上课。
长期口服激素副作用
2017年7月,小茹因“垂体大腺瘤、高泌乳素血症”接受了“垂体瘤切除术”,术后口服激素替代治疗2年多,开始出现髋部疼痛,步行时尤为明显。今年1月,因疼痛加重、行走困难,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MR检查发现双侧股骨头坏死(IV期),符合髋关节手术指征。
由于小茹年龄还小,家人经过慎重考虑后,希望选择保守治疗,于是转到了康复科。
“我们对患儿进行了全面评估,初诊时疼痛评分为7/10分,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周围肌群肌力为2/5级,只能在辅助下短距离步行。”康复科主任马超教授表示,某些疾病,如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少量激素来控制病情和预防急性发作,药物副作用不可完全避免,少部分患者会出现髋关节疼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疗,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到就诊时才发现已有股骨头坏死,小茹就是一个例子。”
经过和小茹及其家长充分沟通后,治疗团队为她制定了综合康复治疗计划,主要包括:体外冲击波、超声引导髋关节腔内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以及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步态训练。
“提纯”血浆注射关节腔
马超教授介绍,体外冲击波可减轻骨髓水肿,缩小坏死区域,延缓或阻止股骨头病变进一步发展。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可以促进骨小梁和股骨头的重构,从而修复股骨头坏死。
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的原理,是利用患者自身静脉血液,通过“二次离心法”分离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注射到患者的关节腔内。一般每次只需抽取患者20毫升静脉血,安全性高,大大减少了注射后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等风险。
经过一个月的规范治疗,小茹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评分4/10分。进一步加强肌力训练和姿势调整后,步态稳定性明显改善,可独立步行。
日前,小茹回院复查髋关节MR。经对比,双侧股骨头局部坏死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局部有骨小梁的重构和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改变,关节腔内渗出明显减少。疼痛评分已减轻至2/10分,可独立步行,恢复上学。
“有关股骨头坏死的非手术治疗一直是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该院康复科副主任伍少玲教授表示,除了治疗股骨头坏死外,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还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筋膜炎/肌腱炎、慢性韧带损伤或慢性腰痛患者。
经治疗,部分股骨头坏死病灶得到修复。
上一篇:
下一篇:
“蛋壳技术”矫正小伙21年脊柱畸形
上一篇:
下一篇:
“蛋壳技术”矫正小伙21年脊柱畸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