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下一版 >>

业兴文化强 逐梦奔小康

梁启超故里: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7月28日版次:01

  位于江门新会区会城街道的茶坑村,有“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的美誉。 受访者供图

  暮色四合,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游人渐散,文化广场也热闹了起来。70岁村民梁连均在地里操劳一天后,回到家中小院拉起二胡自娱。从小酷爱唱戏的他追逐“粤剧梦”并不顺利,花了半辈子才实现。
  位于广东江门新会会城街道的茶坑村,有“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的美誉,打造为旅游胜地后,吸引大批游客。文化积淀如何激励村民逐梦?
50后老团长◥>
“粤剧梦”破土重生

  盛夏酷暑,梁连均和几名农户正收割花生。这群肤色黝黑的村民都是村粤剧团成员。锣鼓喧天时,他们脸绘油彩,化身舞台上的名角。梁连均是剧团的团长。
  “我从小爱看戏,想着长大后能唱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童年时收音机放粤曲,梁连均听得津津有味,萌生了演戏的念头。然而,十来岁时,粤剧禁唱,戏班偃旗息鼓。收音机里《帝女花》等脍炙人口的粤曲被换成样板戏,戏服也焚成了灰烬。
  梁连均兢业务农,年近五十,埋在田里的“粤剧梦”才破土重生。改革开放后,全国积极振兴粤剧,这股“东风”也吹到茶坑村。1999年,茶坑村筹备成立粤剧团,在村民推荐下,49岁的梁连均当选团长,招募“票友”,自娱自乐。
  戏装挂在玻璃柜,乐器用匣子装好,这些都是梁连均珍视的“宝贝”,每当锄地后准备穿起戏装“过戏瘾”时,他总会掸去身上的泥沙再去触碰。“这把萨克斯是剧团刚成立时买的,当时花了三千多元,够我们种田的将近半年收入。”这些“吃饭家伙”来之不易,是成员们多番筹钱买下的。村里也积极为剧组“修桥铺路”,每年至少安排三次登台的机会。
  梁连均犹记,第一次登台时换上女装反串,逗得村民大笑。“当时在沙地里搭棚表演,但场面很热闹。”他说,近年来村里修建文化广场,搭砌舞台,表演有了开阔的场地。因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有时被请到邻近村镇演出。
  丝竹奏响,鼓声震天,唱响小康进行曲。“有了剧团,生活乐趣多了。”务农之余,大家多了娱乐的途径。现在,梁连均的心愿,就是剧团能维持运转,为村民演出,以及有年轻人传承衣钵。
60后老教师◥>
“现在有了投影仪”

  1985年,薛社志高中毕业来到茶坑学校,担任数学老师,一扎根就是35年。他清晰记得刚来学校时的情形。从邻镇的家中出发,花了一个多小时搭船过渡,骑着自行车经过黄泥路,踉踉跄跄,终于到了学校。
  满是沙砾的运动场,低矮的平房课室,掉漆的课桌椅……破旧、简陋,这是他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尽管条件落后,但学生们都刻苦上进。”薛社志说。
  6月邻近期末,薛社志正用着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温习功课。曾经,教学立体几何是棘手的难题。当时设备简陋,为了使学生理解复杂的几何图形,他用锯子、木头刨了长方体、圆柱带到课堂演示,费了很大劲才让学生“吃透”知识点。“现在有新设备,教学很方便。”薛社志感慨。
  “少年强则国强。”漫步茶坑学校,梁启超提出的名言制成标语随处可见。薛社志说,现在学校开了德育课,立足启超文化,请学者授课。“与以前只学语数英相比,现在课堂更丰富了。”
  薛社志回忆,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心系家乡教育,返乡时总会到学校走走。“第一次回来时,梁老见学校条件艰苦,但仍维护好梁启超先生的塑像,他静静地凝望着父亲的雕塑,很感动;之后他再次回来,看着学校里有了崭新的教学楼,露出了笑容。”薛社志说。
70后企业家◥>
“陈皮从调味品变成好礼”

  50岁的李志豪是新侨贵陈皮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自诩“半个茶坑人”。他与茶坑结缘,见证了陈皮从调味品向产业链的转变,至今已有十余年。
  茶坑地处冲积平原,银洲湖、潭江和西江流经,为新会柑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好陈皮。但当时陈皮仅是家常调料,产业化程度低;加上市面出现以次充好的陈皮,新会陈皮销路惨淡,茶坑村民一度改种韭黄。
  位于江门新会区会城街道的茶坑村,有“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的美誉。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