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要有新村有新貌 有关部门须敢管

广东部分地方探索管控农房提升风貌长效机制,做好“后半篇文章”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7月28日版次:03

  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排仔组外观统一的农房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实习生 李国华
策划 胡念飞 王伟正
统筹 王磊 苏晓璇

  “本人因需要,申请在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排仔组使用宅基地建房。现郑重承诺:本人及家庭成员符合‘一户一宅’申请条件;我将严格按照批复位置和面积动工建设,在8个月内建成并使用……”
  这是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排仔组一户村民签署的农村住房建设承诺书,与其一起张贴公示的还有该农户“一户一宅”证明、原住房建筑面积和申请建房建筑面积等信息。自今年开始,签署承诺书并张贴公示成为翁源县农村申请建房的必经程序之一。
  过往,由于农村建房审批制度流于形式,农村建房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突出。如今,广东部分地区从规划设计、建房审批到执法监管等多个环节,探索建立农房管控风貌提升长效机制,严格新建房审批把关,做好“后半篇文章”。
规划指引
建房前缴纳1万元履约保证金

  去年6月,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启动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作,统一村庄农房外观设计。该村原规划打造岭南风貌,建筑色调以黑白灰为主,但多数村民认为“建栋房子要住一辈子,不想家门口一片灰灰的,感觉沉闷”。最终,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尊重多数人意见,除南澳新村外,其余自然村采用米白、米黄色为建筑主色调的简欧风格,并定下3种农房外观样式作为今后新建房的标准风貌。
  位于南澳村上下冲的霍大哥是疍家人,去年申请建新房时,经过系列报建手续,“面积、外墙颜色都要通过审批才可动工建设”。如今,他所在的村打造一河两岸景观,修建了绿道,还在岸边建设了一处“水上婚嫁”场景造型,通过“斗门水上婚嫁”非遗文化表演,组织具有特色的疍家文化活动,带动当地乡村游。
  斗门区扶贫办副主任容燕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经过调研发现,斗门辖区内乡村建筑大致可分为三大风格,即岭南风格、简欧风格、简约实用风格。据此,斗门区分别提炼出不同的建筑外立面设计要素,各村自主选择一种作为本村新建农房样式,所有新建房均需按照村庄选定的农房设计方案(包括面积、楼层、外墙颜色)建造。“斗门区还编制了《斗门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加强乡村建筑外立面管理力度,引导乡村民居建设内容,提高乡村风貌的整体性。”
  韶关市翁源县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农村自住房建设通用图集,供各村选用。背靠青山、环抱绿水的龙仙镇青云村选定白墙灰瓦作为今后村庄农房建筑风格。作为示范村,青云村已改造了100多栋民居,整个村庄房屋青白相间,绿草如茵,颇有岭南特色。“农房要管出一道景色,不能再像‘火柴盒’一样。”青云村村支书李灵杰说。
  惠州市龙门县委农办常务副主任黄永雄告诉记者,龙门县出台管控指引,规定农户新建房需按指引选定相应面积的施工图、户型及外立面样式,并缴纳1万元的建房风貌管控履约保证金。房屋竣工后,经验收合格的或在规定期限内按要求整改到位的,全额退还保证金,验收不合格且在规定期限内未整改的,不予退还保证金。
审批监管
多部门到场多环节监督

  在翁源县委农办农村社会事业促进股负责人王庚庭看来,过去的一二十年,广东农村住房实现从泥砖房到楼房的转变,但由于对农房建设管控较少,导致有些村庄布局、房屋结构、建筑面积和外立面等杂乱无章。为从源头解决农房失管问题,翁源县针对村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外墙风貌、房屋结构、建筑面积等方面配套出台了20多个文件。
  金星村排仔组张贴公示的农村住房建设承诺书明确写道:新住房建设的宅基地用地面积不超过150平方,建筑总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首层层高不大于4.5米,其他层高不大于3.5米。“村民建房严格按照村民申请、村民小组受理、村委会审查、镇政府审批的流程执行。新建房竣工后,申请人自行拆除旧房,无偿退出原有宅基地。”王庚庭说。
  翁源县还成立专项督导组,各镇成立约20人的综合管理执法队伍,村成立管控巡查小组,组成立管控理事会,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管控机制,并推行“五公开”“三到场”,即落实村庄规划、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结果、投诉举报方式公开,确保做到申请审查到场、批准后丈量批放到场、住宅建成后核查到场,并在每户建房现场的醒目位置树立《村民建房公示牌》,接受村民监督,实现农村建房全程监管。
  梅州市平远县则创新推行“七到场”,即规划用地、风格指引、审查勘察、建筑放样、基槽验收、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环节相关部门均需到场;农户建房实行“两图纸、两验收”。“除农房设计图纸外,还须提交化粪池的施工图纸,新建房基础完成后,农户自行做好新建化粪池并将污水接入村级污水管网。”平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新生介绍。
  “实际上,农房建房审批以前也有规定,但监管不到位。”王庚庭说,究其原因在于相关部门不愿管、不敢管。为压实部门责任,翁源县出台农房管控风貌提升考核方案,建立“月通报、季观摩”制度,由县委农办牵头对各镇农房管控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评比,每季度选取先进典型镇,召开全县现场观摩会。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将各镇农房管控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龙门县将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和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宅基地有序退出。其主要针对“一户一宅”超过标准面积150平方米、“一户多宅”中的多出宅基地和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继承房屋等方式占有使用宅基地等三种情形进行收费,并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不按时缴纳使用费的,除收取滞纳金外,不予分配宅基地、不予分配村集体收益,采用“红白榜”方式进行公示,并支持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起步探索阶段。
长效难点
后期维护成本高

  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是珠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该村依山傍水,农房鳞次栉比,依山势呈梯形分布,主干道两旁房屋外立面较为统一,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村道沿稻田种植了一排挺拔的异木棉,颇为气派;村内巷道旁、房前屋后遍布绿化带和“小菜园”“小花园”,众多的绿化给整个村庄风貌增添了不少色彩。
  但在村支书余松有看来,村庄靓丽风貌的背后是较高的维护成本。他告诉记者,此前村内主要种植九里香、米兰等管护成本较低的花草,每年绿化费约2万元。改种异木棉后,树下直接种草,不太好管护,目前主要由林业部门负责。此外,村庄污水处理池暂时也由政府负责运营。“如果不是政府承担运营,村集体出不了运营资金。现在政府运营也不是每天都开放运转,有时会关停设备。”余松有说。
  目前,上洲村集体主要承担村庄5名保洁员每月1600元的保洁费、3个公厕每月500元的管护费和每年几万元的路灯电费。上洲村是以传统种养为主的村庄,村集体收入主要靠土地发包,每年收入约130万元,但需要给村民分红。“如果要再拿出部分集体收入维持村庄风貌,有些吃力。”余松有坦言,村庄规划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但目前还未落地。
  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排仔组外观统一的农房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