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村振兴为何立法?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7月28日版次:05
  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需要法律保障。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下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乡村振兴促进法呼之欲出,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为什么立法?
给乡村振兴画出底线

  乡村振兴的路怎么走,各地因地制宜,各有其探索,但也出现一些走偏的现象,如企业下乡“兼并”村庄,有些项目农民参与感、获得感低。
  此次草案给乡村振兴画出了基本标准和底线:“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要依据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条款进行。“违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和农村的利益,如何保障其他参与者的利益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而乡村振兴促进法就是解题的钥匙。如草案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等。
  乡村振兴立法,更规定了责任和义务。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乡村振兴促进工作职责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要定些什么?
为乡村振兴画定标准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草案中的条款对这五大要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对于产业发展,草案明确,“国家鼓励和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此外,“发展乡村产业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发展国家禁止发展的产业”。
  对于生态宜居的要求,草案除了提出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外,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农村住房符合抗震、防洪等基本安全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树立文明新风,还要坚持文化传承。草案规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
  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草案明确了乡镇的定位,即“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让农民共同富裕。这一思想贯穿了整个草案:产业发展要“确保农民受益”,促进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人才怎么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草案分别专设一章,就人才支撑和扶持措施进行阐述,在人才培养、城乡人才流动等制度上明确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来源,从政策扶持上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据《半月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