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简易生物絮团养虾模式受关注

投资少、产出高、换水少,一立方米可养出12斤虾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13日版次:10

  移动式支架养殖池,降低工厂化养虾的成本。 受访者供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宏霖

  近年来,由于土塘、高位池等传统养虾模式走下坡路,业内兴起了一股工厂化养虾热潮,并且有大量外围资金涌入养虾业。然而,目前国内的工厂化养虾模式普遍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往往被贴上“高成本、重投资”的标签,较难推广开。
  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下称“南海所”)针对南方地区地域环境特点与对虾特殊生物学习性,因地、因种制宜,研究和设计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南方地区的简易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及其配套养殖技术。它以换水少、投资少、高产出的优势,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推广运用,市场反馈效果较好,改变了大家对工厂化养虾高成本的看法。
未来养虾如养鸡
工厂化养殖是趋势

  回望过去20多年的中国养殖对虾历史,对虾产业几经兴衰沉浮。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兴起中国明对虾、墨吉对虾等品种的养虾热潮,1991年,中国对虾产量超20万吨,拿下全球第一的宝座。然而,1993年由于白斑病暴发,中国对虾产量断崖式下跌,仅为高峰时期的1/4左右。
  据中国渔业年鉴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约181.5万吨(海水114.4万吨,淡水67.1万吨)。如今中国对虾产业取得相对较稳定的发展,与养殖设施的进步息息相关,从最简易的土塘养殖模式,发展到如今的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虾等,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设施,加强了生物安保措施,提高了养虾的稳定性。
  “未来养虾可能和养鸡一样,将充分发挥工厂化养殖设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虾的单位产能。”南海所研究员张家松表示,目前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国内用于养虾,成本高、效益不好。“循环水设施装备购买、运行、维护成本高,普通养虾难以支撑这一高成本。”
  张家松指出,对于现代对虾养殖产业来说,研究开发占地面积少、用水量少、无污染、自动化程度高、不受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新型高效工厂化养殖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物絮团技术
让工厂化养虾平民化

  据张家松介绍,简易生物絮团模式是利用生物絮团结合生物膜调水技术,在一个个移动式支架养殖池里,建起养殖跑道,养出高产南美白对虾,实现全年高产、稳产多造对虾的现代工业化养殖技术体系。
  那么这种模式的投入成本是多少呢?张家松表示,方形移动式养殖支架,每平方米(按投影面积)大概100多元,而圆形更便宜,每平方米大概60多元;其次,这套系统需要配套的设备比较少,不用微滤机、蛋白粉分离机等设备,从而用电量也相应减少、设备维护费用同步降低。“采用简易大棚、帆布池、水处理池、增氧设备等,基本就能搭建起一个生物絮团养虾系统,大大减少了对设施设备的以来,降低养殖成本,是目前国内封闭式工厂化养虾最为可行的一种模式。”
  据介绍,生物絮团是零换水或者有限换水养殖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核心,实现全年高产、稳产多造对虾的现代工业化养殖的水处理技术关键,具备高密度养殖、饲料系数低、在线实时监控、智能化调控与投饵、水循环利用达90%和产品优质健康等特点;同时,还可以部分替代饵料,降低饲料成本。
  “目前生物絮团循环水养虾系统高的产量达18斤/m3,一般是12斤/m3左右。”张家松透露,当前在中国沿海多地都在开展生物絮团技术养殖对虾相关实验,已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并在广东、福建、浙江推广,主要分布于广东珠三角地区,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
  移动式支架养殖池,降低工厂化养虾的成本。      受访者供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