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虚假就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9月05日版次:02
| 网议 |
  新闻背景:“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但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9月4日《半月谈》)
  @胡建兵:漂亮的就业率表象下,真实的就业状况可能就被掩盖了。而毕业生“被就业”后,不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优惠政策无法享受,反而有可能要倒贴一些钱,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是对其权益的侵犯。同时,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也和高校应该秉持的精神背道而驰。
  相比绞尽脑汁玩数字游戏,校方更应该做的是改进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科专业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等,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职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就业率。同时,学校可以考虑,认真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准确掌握招聘单位的相关信息,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更精准地牵线搭桥。总之,学校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应做的事情上。
  @张洞若:就业率造假,危害不容小觑。长此以往,教育水平低劣的院校得不到整改,社会需求饱和的专业得不到控制,势必导致高校教育质量的持续下滑,结构性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虚假就业率向学生和家长传递错误的就业信息,难免扰乱到他们对学校及专业的正确选择,继而影响到今后的就业,甚至未来的人生发展。
  诚然,将就业率设为重要考核指标并以此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良好初衷。但是,虚假就业率的泛滥,却让这一美好愿望落空。对此,很多教育界人士建议,应参照国外高校的做法,采用中长期的就业跟踪制度,即: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并综合考虑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平均年薪等因素。同时,由教育管理部门和统计部门联合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民间调查组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以保证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