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专题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盐源持续打造西南冷凉高原苹果产业优势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9月05日
版次:
06
现代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使盐源苹果品质和产量明显提升。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晓锋
“离太阳很近,离城市很远,来自泸沽湖畔的馈赠”,这是人们对盐源苹果的评价。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达41.7万亩,年产量54万吨(其中苹果贮藏达3万吨),产值22亿元。为推动盐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县委县政府正全力打造集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引进示范、产业辐射带动于一体的盐源县绿色家园(下海乡)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将盐源建成西南冷凉高地苹果产业发展优势区。
独特生态
满足优质苹果生长要求
盐源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山盆地上,四面环山,海拔2600米,年均气温12.1℃,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的特点,还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体气候特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优质苹果的生长。盐源气候条件与美国、新西兰等著名苹果产区相近,且兼具我国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生区的综合优势,是我国高原苹果极佳种植区之一。
据了解,盐源种出来的苹果很多都是冰糖心苹果。“冰糖心是苹果在特殊环境下生长,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盐源县农业农村局苹果研究所所长李晓军介绍,盐源独特的冷凉高原气候,正满足了冰糖心苹果生长所需要的环境。
1984年至2020年,盐源苹果先后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农业厅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认证”“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苹果基地”、“高原红苹果名县”等30余项殊荣。
果园改造
全面提升品质和产量
盐源县现有苹果从业人员9.68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26.7%,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苹果从业人员的钱袋子,而且关系着县域经济发展。
“盐源苹果要走向全国,果园必须要做到机械化操作。”李晓军表示。目前,盐源80%的果园使用“乔化砧木高光效树形栽培模式”(下称“旧模式”)种植苹果,该模式的缺点是后期难以有效控制树冠,易郁闭,管理技术要求水平较高,且无法机械化操作。落后的旧模式,严重制约了盐源苹果产业发展。
为了突破苹果产业发展瓶颈,李晓军从2014年开始,引进可机械化操作的“现代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下称“新模式”),并逐步试种推广。该模式在很多苹果生产大国被普遍采用,也是目前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管理技术简单、易于标准化操作的优点。
“新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提升苹果品质及产量。”李晓军说,旧模式下苹果亩产在6000至7000斤,苹果商品率不超过60%,而新模式能将苹果亩产提升到8000至10000斤,且商品率可高达95%。“不仅如此,新模式可机械化操作,使施肥、修剪、采果等方面节省大量人工,且效率大大提升。”
目前使用新模式的果园面积已达8000亩,但李晓军的目标是20万亩,其中10万亩从使用旧模式的老旧果园改造而来。
现代农业园
加快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盐源苹果产业现代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质量仍有待提升。”李晓军表示,为加快提升盐源苹果产业发展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盐源苹果产业现代化,盐源县委县政府正全力打造集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引进示范、产业辐射带动于一体的盐源县绿色家园(下海乡)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以苹果为主导产业,中药材产业和生猪产业为配套产业,形成“三区一心一环”总体布局。
李晓军说:“绿色发展、硬件配套、链条延伸、功能拓展、品牌战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完成的七大任务。”园区旨在打造出发展方式绿色化、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装备现代化、一二三产融合化、市场销售品牌化、利益联结模式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的现代农业建设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盐源苹果产业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式生产和管理向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转变,由产销脱节向产供销加一体化转变。“园区将辐射带动全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盐源作为西南冷凉高原苹果产业发展优势区地位。”李晓军对此充满希望。
种好还要卖好。三水驻盐源县工作小组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廖流波表示,苹果是盐源主要经济作物,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却让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为盐源带来财富。随着东西部协作的开展,三水对口帮扶盐源,一家家从三水来的企业让盐源特产走出大山,走进大湾区。
现代矮砧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使盐源苹果品质和产量明显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