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村创业迎来好时代

目前1700多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成为农村创新创业新亮点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9月19日版次:08

  各地都在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吸引人才入乡和能人留乡。图为“葛徒行者”吴俊松(右三)与他的团队。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子煜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2019年,已有850万人员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返乡留乡农民工增多,农村就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随着加大政策扶持,优化指导服务,拓展就业渠道,目前,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取得积极进展,1700多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又有140多万农民工自主创业,成为农村创新创业新亮点。
  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越来越多返乡入乡在乡创新创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能工巧匠等各类劳动者不再驽马恋栈,转而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洪流。一大批特色鲜明、高效实用、带动作用强的创意项目脱颖而出,乡村创业迎来了好时代。
  新阶段
  良好氛围助力创新创业

  乡村创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今年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农村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要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到2025年,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随着“三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更多的要素和资源向乡村集聚,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有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返乡创业的湖南岳阳“85后”小伙何金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了解到家乡湖南岳阳洞庭湖区大多养虾户靠经验进行水产养殖,存在着盲目投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后,他毅然辞去沿海金融行业的高薪工作,决定返乡创业打造“特种水产养殖无人船”项目,为水产养殖调查、测量、监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扶持,不仅让我有了坚持创业的信心,更让我的梦想之路越走越宽。”何金说到,刚回岳阳之初没有场地,湖南江湖名城众创空间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后来又在众创空间和主管部门的推荐下成功入驻城陵矶新港区创业孵化园,拿到950平米免租3年的场地,为项目的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相比沿海城市,返乡的创业成本更低,特别是在场租补贴、商标注册补贴、开办费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支持方面十分给力。”何金说到,正是各方力量的推动,创业项目才能够在良好氛围下得以孵化、成长。如今,何金的项目已经拥有2项专利和17项软件著作权,市场前景广阔。
  从金融白领到乡间创客,得益于良好的创业氛围,何金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角色转变,实现创业梦想。他不仅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取得应用突破,更让水产养殖户们实现了科学高效养殖。
  新形式
  线上线下发展多元项目

  如今,乡村创业并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的约束,创客们积极拓展业态形式,推动发展多元项目,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
  广西横县的“巧娘”——梁巧恩将茉莉花茶做出了大文章。原是音乐教师的她在茉莉花之乡横县实现了创业梦,她巧妙的将茉莉花与龙井茶结合,打造出茉莉花全产业链,用“芳香经济”扮靓美丽乡村。
  “我们已经研发出4大类、70余款茉莉花产品,如精油护肤、香氛、花茶等。同时还承接了花艺、会务、文旅、研学等服务,形成了茉莉花全产业链。”梁巧恩说到,市场需求让创业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以茉莉花为主题研发的文创产品,还延伸到办公、汽车、家居等不同领域,颇受市场欢迎。
  创业创新不仅要苦练内功,同样注重身法。“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好淘宝、抖音、快手等工具联通线上线下开展多种形式推介,对于实体企业或店铺企业是非常有益的。”梁巧恩说到,借助“互联网+”新模式,不仅可为茉莉花、茶文化及其茉莉花全产业链产品搭建展示和交流的舞台,还可有效促进相关文创产品的衍生与输出。
  “我在青海有只羊”项目同样别具一格,青海创业大学生阚逸龙将卖羊玩出新花样。“通过搭建游戏社交平台,用户扮演青海游客,在经历各种趣味剧情后,可直接下单领养一只专属藏羊。”阚逸龙介绍到,用户在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羊的真实数据,与羊进行“移动步数PK”互动,还能通过完成各种游戏任务获得消费折扣。
  “目前我们打造的溯源系统、远程代养、社群运营来促进藏羊销售,是一种非常吸引年轻群体的创新模式。”阚逸龙说到,通过与农科院合作指导科学养殖,委托农户、合作社代养,我们为消费者提供屠宰、检测、分装、寄送一条龙服务,高原藏羊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新格局
  百花齐放点燃创业激情

  当前,不仅仅是以“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为代表的创客扎根基层,一大批返乡入乡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同样投身乡村创业,不断拓展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形成第三次农村创新创业热潮。
  “葛徒行者”吴俊松,带领大学生团队专注葛根创业7年,搭建起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葛根全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葛根的集约化、机械化种植,还首创葛根脆片、葛根杯茶等深加工产品,帮助广西、湖北、安徽等葛根产区产业升级,带着农民一起脱贫致富。2019年,累计带动农户1018人,累计帮扶30个村,总社会效益3250万,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实蝇虫害危害大,在我国一年可以造成百亿经济损失。传统防治方法效果差,会造成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农药学博士莫博程为此展开技术攻坚并进行创业,研发出一款可降解、高效引诱的环保诱蝇球,用物理防治的方法解决实蝇虫害,降低了66%成本。目前已在湖南省14个市大面积应用,新增产值近8亿元。袁隆平院士为其题词:“诱球杀虫,助果农增收。”
  “我是穿着西装养鱼的陆博士。”带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团队的陆超平,研发“渔管家”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为传统水产带来新气象,并成为绿色养殖领跑者。“我希望通过‘渔管家’管理系统,让养殖户们穿着西装也能把鱼养好。”陆超平说到,渔管家系统以生态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为核心,实现投喂和水质监测等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保障养殖零事故,可节约人工成本70%以上,减少养殖面源污染2000平方公里。
  如今,乡村创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创客们还从非遗、电商、康养、旅游等多方面着手拓展创业途径,有效带动起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新风貌
  搭建平台迸发创新之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一系列交流合作平台让创新性强、创意突出、市场潜力大的优质项目得到充分展示,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到项目中来,乡村创新创业展现出新风貌。
  “好项目的孵化、成长、壮大,需要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到这里不仅能够跟企业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还有机会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参加第四届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的四川述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艺凡说到,通过平台的全方位展现和媒体的宣传,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高了,这些对于企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怀揣创业激情,2014年,刚大学毕业的张艺凡便投身到返乡创业的热潮之中。她扎根乡村研究羊肚菌种植,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个涉足农业的“门外汉”,发展为羊肚菌种植“土专家”、生鲜“网销达人”,完成了从灰姑娘到“羊肚菌女神”的蜕变,其个人IP在网络平台吸粉无数。
  “创业以来参加了各式各样的竞赛,可以明显发现身边早已不是‘北朝黄土、面朝天’的传统农民,一大批海归、大学生,职业技能人才补充到了农业队伍当中,80后、90后成了充满创业激情的生力军。”张艺凡说到,平台的作用不仅在于让地方项目有机会站到全国舞台让更多人熟知,更在于让志同道合的“新农人”聚集到一起,形成创业的合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创业者们有了资源的渠道。政策、金融、服务等资源要素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发生集聚,为项目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乡村创新创业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涌现。
  各地都在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吸引人才入乡和能人留乡。图为“葛徒行者”吴俊松(右三)与他的团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