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内外兼杀防治鲫鱼孢子虫病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9月19日版次:11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孢子虫寄生病越来越厉害,特别是鲫鱼寄生孢子虫的问题越来越多。孢子虫病一般发生在3-10月,发病高峰期为5-8月,发病池塘感染率30%-80%,体表发病不严重的死亡率并不大,一般在20%以上,但遇环境恶化时或体内孢子虫有寄生时可能会大量死鱼,发病轻微时有时会自愈。
  孢子虫种类很多,多以粘孢子虫为主,主要寄生在鱼的咽部、鳃部、鳞囊、肝脏、鳍条、吻部、肠道、肌肉等部位,人们习惯以孢子虫寄生的部位来命名,如“喉孢”、“肤孢”、“鳃孢”、“脑孢”、“内孢”、“外孢”等,其中以“喉孢”、“肤孢”、“鳃孢”三种最为常见,以“脑孢”最为危害严重,可以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严重者全塘覆没,“肤孢”、“鳃孢”常见于成鱼养殖阶段,“肤孢”又常见于苗种阶段不易造成鱼儿大量死亡。
  鱼类寄生孢子虫的发生过程大致为:孢子从鱼体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成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孢囊。
——· 病症表现 ·——
  鱼被孢子虫寄生后,体表常有一个个结节状的突起,后期发展成(咽喉部位)较大的孢子囊球,孢子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上时,会长出白色的粉刺状的孢囊,堆积成瘤状,一簇或者一排布满鳃部或鱼体,孢囊寄生的部位会产生充血,呈紫红色或者溃烂。
  孢子虫以孢囊形式寄生于鱼鳞片、鳃、皮肤及鳍条上,病鱼体色发黑,鱼体瘦弱,觅食能力差,浮于近水面处,游动缓慢,有时亦奔游一阵。“肤孢”粘孢子虫寄生鱼体表则出现脓泡状圆形小点;寄生于鱼鳞下的则形成胞囊,由于胞囊逐渐增大,病鱼鳞片不同程度地竖起,造成体表肿胀,有的肌肉溃烂;“鳃孢”寄生于鳃部则有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脑孢”寄生于脑部则解剖寄生部位可见白色胞囊。
  孢子虫一般用肉眼就可以发现,例如,肉眼可见的体表鼓包的,鳃上有孢囊的,肌肉源性溃烂的,都有可能是孢子虫引起的。再如一些常见鱼在水面狂游,鱼体消瘦的,则基本可以考虑脑碘孢虫的可能。一些患病严重的整个鳃或喉部都会布满孢囊,造成鱼鳃盖无法正常闭合。外表病征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孢子虫也会侵袭鱼的肝、肾、脾、心脏、生殖腺、膀胱、膘、肌肉以及脂肪等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
——· 防治措施 ·——
  孢子虫寄生于鱼体组织内,且成熟孢子虫具有坚硬的外壳,普通的药物对其效果并不理想,一旦形成孢囊,药物就难以渗透进包囊内造成杀虫困难,最难治的就是“内孢”。因此,孢子虫的防治主要思路是以预防为重,兼以“外用+内服”方案为主,一般治疗孢子虫要3-7天。
  外用药:杀灭“外孢”为主
  1.清塘:彻底清塘,鱼苗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淤,以避免孢子虫的寄生。
  2.预防用药:定期使用外用杀虫药,内服驱虫药,提前抑制寄生虫的大量繁殖。
  3.浸洗:每立方米水体10克高锰酸钾浸洗15分钟。
  4.专杀孢子虫的药物:使用杀灭孢子虫的专用药,比如孢虫杀、灭孢灵等类似药物。
  5.环烷酸铜加碘制剂:用碘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渗透性。比如用孢虫杀或孢虫追杀等类似药物和聚维铜碘混用。
  6.环烷酸铜:外用药环烷酸铜对于粘孢子虫具有直接杀灭作用,在鲫鱼苗种发生孢子虫的时候可以考虑直接使用环烷酸铜外用。
  7.蛋氨酸碘:据说,蛋氨酸碘也对鲫鱼孢子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8.普通杀虫药:对于外用药物主要使用抗蠕虫药物,常规的杀虫剂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对于中间宿主水蚯蚓的杀灭作用也较强,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9.中药:百部贯众、雷丸槟榔散、苦参末也可外用于孢子虫的预防。
  内服药:杀灭“内孢”为主
  1.用0.15%-0.2%的盐酸左旋咪唑或0.15%-0.2%盐酸氯苯胍药饵连喂5-7天,盐酸氯苯胍的使用小心。
  2.内服地克珠利或中草药百部贯众散、雷丸槟榔散、苦参末连喂7-10天。
  3.每1万尾苗种或20斤吃食鱼,用硫磺粉1.5两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8天。
  4.内服专用驱杀孢子虫药物。
  做好苗种的检疫
  不能从孢子虫高发区进鱼种,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或敌百虫和硫酸铜合剂浸洗,杀灭孢子虫,防止随鱼种进池。
  及时处理死鱼
  患有孢子虫病的死鱼,要及时从池塘中捞出埋掉,以避免病死鱼体表的虫体孢子散落池水中,被其他鱼体接触或吞食而感染。同时对接触过患病鱼的工具,需用浓石灰水或敌百虫与硫酸铜混合溶液浸泡,以防再度感染。   □刘文俊
  鲫鱼养户最怕孢子虫病,每年在养殖集中的江苏产区都有较高发病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