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5版: 热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追踪丙肝病毒的“猎手”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10月08日
版次:
05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现场。
人类的生存发展史也是一部与病毒的“斗争史”。肝炎就是人类长期面临的最严重健康挑战之一。所幸的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探索,人类已摸清几种肝炎病毒的“全貌”,并开发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病毒猎手”——哈维·阿尔特、查尔斯·赖斯和迈克尔·霍顿。
阿尔特:发现“缺失的拼图”
血源性肝炎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每年造成全球百万人以上死亡,还会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给患者带来更多难以忍受的长期病痛。尽管酗酒、环境毒素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也会导致肝炎,但最主要病因还是病毒感染。
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了两种主要的病毒性肝炎。其中,甲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病程较为急性,对病人长期影响相对较小;而另一种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会导致慢性感染,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是更严重的威胁。这种慢性肝炎还特别“狡猾”,会悄悄感染健康人,多年后才引发严重并发症。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巴鲁克·布隆伯格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会导致后一种血源性肝炎,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研究似乎还有一块“缺失的拼图”。当时,阿尔特正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经输血感染肝炎的病人。他有了令人担忧的新发现:排除了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感染后,仍有大量肝炎病例存在,这是否意味着还有未知的病原体?
阿尔特和同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肝炎患者可以把疾病传染给黑猩猩——人类之外唯一的易感宿主,这种未知病原体还具有病毒的特征。他们因此定义这种慢性病毒性肝炎为“非甲型非乙型”肝炎。这也是阿尔特被授予今年诺贝尔奖的主要成就。
霍顿:确认新型病毒的存在
接下来,明确鉴定出这种新型肝炎病毒至关重要。科学家为此努力了10年,传统病毒“猎捕”方法均以失败告终,直至霍顿通过对感染者血清抗体的分析成功确认了新型病毒的存在。霍顿和同事发现,这是一种新型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慢性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的相关抗体也表明,这正是之前那块“缺失的拼图”。
赖斯:病毒能够复制并引发疾病
而第三位获奖者赖斯的贡献在于回答了另一个重要问题:仅病毒本身就能引发肝炎吗?为解答该问题,科学家需要研究病毒是否能够复制并引发疾病。赖斯和同事怀疑,丙肝病毒基因组末端一个未知区域可能对病毒复制起重要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赖斯制造了包含这一未知区域的丙肝病毒RNA变异体,并将其注射到黑猩猩肝脏中。随后,黑猩猩血液中检测出病毒,其病理变化也与人类慢性肝炎患者相似。
至此,“猎手”们找到了丙肝病毒导致血源性肝炎的全部证据。
评奖委员会当天在新闻公报中说,得益于三位获奖者的发现,如今已可以通过高灵敏度血液检测来发现丙肝病毒,基本消除了许多地方的“输血后肝炎”,大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他们的发现还加速了抗丙肝病毒药物研发,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治愈了丙肝,为在全世界人口中根除这种慢性肝炎带来希望。当然,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还需要国际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血液检测并提高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
—·数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10次:自1901年首次颁奖至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发110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奖项很少颁发。未颁奖的9个年份分别是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
一对“父子兵”: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有一对“父子兵”——1959年获奖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获奖的罗杰·科恩伯格。
两对“夫妻档”:除了“父子兵”,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还曾有两对“夫妻档”共同获奖:美国科学家卡尔·科里、格蒂·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获1947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的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也是夫妻。
“三分天下”:按照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诺贝尔奖的某一奖项可以同时授予两项成就以及最多三位获奖者。截至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分配大致“三分天下”:39次由一人独得,33次由两人共享,38次由三人分享。
32岁和87岁:截至2019年,共有219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最年轻的得主是加拿大医生弗雷德·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于1923年获奖,时年32岁;最年长的是美国病毒学家弗朗西斯·佩顿·劳斯,他于1966年获奖时已87岁。
12位女性得主:截至2019年,在219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女性有12位,其中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林托克是唯一一位独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2015年获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32次提名未获奖:因著作《梦的解析》而名扬世界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32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但终生未能得奖。此外,迄今还没有一名科学家在一生中能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现场。
上一篇:
他们“看到”了黑洞
下一篇:
上一篇:
他们“看到”了黑洞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