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钱等项目”变“项目等钱”

广东优化涉农资金分配机制,有效解决财政资金使用进度慢、项目落地难等问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0月24日版次:04

  韶关南雄市水口镇下湖村的“水淹地”如今变成“稻虾共作基地”。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实习生 赵继林
策划 陈永 胡念飞
统筹 王伟正

  1.3公里河堤、4公里道路、6公里灌溉渠、1个电排站、1座桥梁……过去26年想干却没干成的事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下湖村干成了。
  下湖村位于韶关南雄市水口镇,一条自北向南注入浈江的河流穿村而过,河道与村落之间是一片上千亩的良田。然而,1993年的一场洪水冲坏了河堤,良田自此成为“水淹地”,每年上半年必被水浸,村民被迫改种单季稻。
  转机出现在2019年。该村的扶贫干部刘晓民抓住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以下简称“资金改革”)这一契机,立足本村突出短板,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涉农资金。如今,“水淹地”成为了基础设施完善的“稻虾共作基地”。从补短板再到引入产业,涉农资金的高效投入是关键,“从根源解决了这个村贫困落后的难题。”刘晓民说。
倒逼地方政府“先谋事”
  “高效”是各地干群点赞资金改革成效的高频词,背后的原因是改革对现有资金分配机制进行优化重构。2019年6月,广东省财政厅出台了《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求,涉农资金原则上提前一年组织项目论证研究和入库储备,未入库项目原则上不安排预算。
  “倒逼地方政府形成‘先谋划事再安排钱’的理念。”广东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资金改革强化项目导向和项目库的建设及应用,对于未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成熟度不高、无法开工、无法支出的项目,省级不予安排资金。
  “这就要求工作必须前置,提前谋划。”南雄市水务局规划财审股一位张姓负责人对于资金改革带来的工作流程的变化深有体会。资金改革前,县级业务部门一般等省级专项资金下达后,才开始启动具体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进度方面会比较滞后,在走流程的周期里大量财政资金被沉淀。资金改革后,一般会提前一年谋划来年的项目,把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完,“项目成熟度越高,争取省级资金的成功率就越高”。
  “抓住项目库这个‘牛鼻子’,扭转了过去‘钱等项目’的观念,有效解决财政资金使用进度慢的问题。”英德市财政局副局长欧小文举例道,“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过去就存在“钱等项目”的情况,一般等资金下达后再立项走程序,拖个两三年都实施不了。如今,各单位都要建设储备项目库,经过涉农资金联席会议评定,遴选合适的、成熟度高的项目纳入实施项目库,“钱一到位,项目就基本可以落地”。
压缩了“人情项目”的空间
  谈起资金改革,南雄市古市镇柴岭村党支部书记吴竹香感触颇深:“以前村里面要干什么项目,镇、县相关部门都得跑,你不去跑,资金是不会主动跑到村里来的。”
  柴岭村有1800余人、2700多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和黄烟,其中有几百亩农田因为地势较高、水利失修,常年“看天吃饭”。去年,吴竹香谋划着改造提升村里的田间设施,重点是修“三面光”水渠和机耕道等。
  这次,吴竹香明显感受到了“筹钱”的变化。按照政府要求和村里实际,他向镇里申报了2个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和1个产业发展类项目,并列明了必要性和紧迫性。3个项目先报到镇里进行第一轮PK,镇里经过初选,再报到县里。后经过多方核查,柴岭村的3个项目因为符合涉农资金引导方向,最终都被列入了涉农项目库,总共获得了近200万元的涉农资金支持。
  “改革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项目分配和推进的影响,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南雄市古市镇党委书记朱慧认为,改革以前,涉农项目分配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各行业部门手中,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往往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自上而下安排项目或分配指标,而不会站在基层政府的角度去统筹考虑,镇、村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谋划的空间,导致一些想干的事情干不了。
  朱慧举例说,发展一个农业产业基地,需要同时启动道路、水渠、机耕道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前的做法,需要分别找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去沟通申请。现在,只需争取将整个产业基地“打包”列入涉农项目库即可,“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以前可能要三年才能做完的事情,现在一年或者一年半做完了”。
  而且,根据现有的制度安排,审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总体资金分配方案和任务清单的权限在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领导小组,而不是某个行业部门,压缩了“人情项目”的空间。“市层面肯定会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通盘考虑,优先落实群众有迫切需求、有获得感的项目。”朱慧说。
县级政府“补短板”有了倚仗
  “以前不少涉农专项资金都是‘戴帽’资金,有指定用途,定点定项目。”南雄市财政局副局长陈宝清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资金改革后,省级将市县统筹实施的项目通过“大专项+考核清单+绩效目标”方式,将资金分类整体下达市县,不再明确具体项目,“县镇有了更多自主权,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安排项目”。
  此外,在完成考核事项任务目标后,县级可将剩余资金调剂用于其他涉农项目。2019年,南雄市在确保完成考核事项任务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及产业发展需要,区分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重点项目推进、重点区域规划上,通过同类和跨类统筹合理调剂资金2.0670亿元,用于85个非考核事项建设。
  陈宝清说,资金改革前,各级政府投入到农田水利方面的建设资金较少、力度偏弱,很大一部分设施存在老化或年久失修的问题,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资金改革以来,南雄把涉农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了补齐田间基础设施这一突出短板上。
  据统计,2019年度,古市镇实施完成的9个涉农项目均为“三面光”、水圳、电排等,总投资962万元。2020年度,古市镇项目谋划的重点依然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7个项目中6个与此有关,投资金额超1000万元。
  “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再解决便捷问题,最后考虑美观问题。”古市镇人大副主席曾金源说,涉农资金是有限的,在谋划安排项目时,政府会经过集中研讨确定项目的优先次序,向上争取涉农资金逐年或者分阶段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呼声高、有迫切需求的项目;其次根据本镇主导产业的发展或者经营主体的需求去谋划一些项目,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
  英德市则将“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补助金”统筹用于开展土地整治的奖补资金。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计划财务股股长林玉传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以往该项资金因为没有具体项目作为抓手,“很容易造成资金沉淀、钱花不出去,现在通过资金改革,可以将其用于群众有迫切需求的项目上”。
  韶关南雄市水口镇下湖村的“水淹地”如今变成“稻虾共作基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