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谁真正需要非瘟疫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1月19日版次:09
  临近年底,各种行业会议也密集召开,而在各种会议上,非瘟疫苗依然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不过从笔者与众多行业人士交流的反馈来看,大家对非瘟疫苗关注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
  一家种猪企业负责人和笔者聊起过非瘟以来的心路历程,也许这代表了很多养猪人这两年的真实感受。当2018年8月第一起疫情公布的时候,猪场上下都很茫然。随后疫情迅速发展,大家开始有点紧张,行业内开始出现各种版本的防控方案,猪场也建立起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当有一天,旁边的猪场开始死猪,才终于感到狼来了。最令人绝望的是,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这场猪场保卫战。这时候的他内心无比期待非瘟疫苗的早日面世。
  也正因如此,形形色色的白瓶苗,神秘的2毫升技术不断出现在他的周围。但经历过蓝耳、腹泻、口蹄疫等等这么多种疫病的折腾,并见识过无数疫苗实验数据完美,猪场使用拉胯之后,他选择了谨慎。
  随后,见证了无数同行或被清栏,或生产成绩大受影响。而他和他的猪场逐渐适应了张弛有度的防非日常,偶尔“拔牙”也不会再惊慌失措。非瘟疫苗的每一个新进展他都会立刻关注,但他已经明白,没有疫苗,他的猪场依然可以好好活着。
  不可否认,最近关于非瘟疫苗何时上市,以及基因缺失毒株在猪场出现的各种消息甚嚣尘上。而对于基因缺失毒株,农业农村部也在8月24日就严厉打击违法研制生产经营使用非洲猪瘟疫苗行为发布了具体通知,里面还给出了“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与基因缺失株鉴别检测规范”。
  而在笔者看来,非瘟疫苗对有些养猪人来说已经不是必须品,而有些人却依然在翘首以盼。这种态度的分化,背后其实正是养猪业格局的变化。
  在各种会议上,我们都能看见各大集团猪企的相关负责人在不断介绍各自的防非心得。一位资深专家表示,连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养猪业找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防非道路。中国的养猪业已经扛过了非瘟过后的最低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个好也许并不对所有人适用。许多中小散养户可能依然没有这个意识,也可能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生物安全并不是他们面对非瘟的正确答案。非瘟疫苗和生物安全,表面上看是疫病防控方式的选择不同,但本质上已经成为养殖技术和模式以及资本实力的差异竞争。
  我们肯定期望能有真正安全有效的非瘟疫苗上市,这对于防控非瘟来说肯定会有正面的作用。但对于行业管理者而言,蓝耳疫苗当年的教训仍历历在目。非瘟疫苗的研制还有推广应用过程无疑需要更为谨慎。如何让养猪业的各个层面的个体都真正找到有效的防非策略,这其实也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挑战。
□吴昊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