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西藏女孩先天耳聋十年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植入人工耳蜗获“新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1月14日
版次:
11
彭宏教授团队为患儿植入人工耳蜗。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何昊书
“阿爸、爸!”1月12日,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会议室,来自西藏林芝11岁的卓玛(化名),人生第一次开口叫“阿爸”,父女相拥而泣,情景令人动容。
去年9月,广东“健康直通车”开进西藏林芝,发现极重度耳聋女孩卓玛。因当地条件有限,今年1月卓玛来到广州,在省二医成功完成超高难度人工耳蜗手术,回到了有声的世界。
极重度神经性耳聋
11岁的卓玛,自出生就听不到声音,也不会说话。父母不停寻找治疗办法,却苦于家庭困难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卓玛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020年9月,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卫健委等单位主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健康直通车”从广东开进了西藏,省二医专家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在林芝地区免费开展各类义诊和扶弱助医活动。卓玛在这次义诊活动中认识了省二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彭宏。
彭宏团队在林芝市人民医院为卓玛进行了详细的听力检查,发现卓玛是几近全聋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只能靠人工耳蜗手术来恢复听力。
但卓玛的耳朵属于严重的内耳畸形合并中耳畸形及内听道发育畸形,这在彭宏近30年的从医生涯里极为少见,手术治疗将极具挑战。
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彭宏立下约定,“卓玛还有希望,我有信心帮孩子治好,卓玛一定要来广州找我,我尽全力帮助孩子!”
手术植入人工耳蜗
今年1月初,卓玛跟随家人来到广州。“卓玛的耳朵手术就像在地震的残垣断壁中找出一条狭小的救生通道,手术会非常困难但我仍有信心让卓玛能够听见。”彭宏教授解释道,“耳蜗鼓阶是一个仅有1毫米直径的狭小隧道,围绕蜗轴螺旋成蜗牛壳样形状。手术通过狭小的面隐窝去找1毫米的鼓阶缝隙是非常困难的。而另外一个难点是卓玛耳蜗的圆窗也闭锁了,要想准确找到鼓阶开口需要医生具有极高的手术解剖功底。”
彭宏教授团队为卓玛精心安排了详尽的手术计划,手术如期进行。彭宏教授通过高清显微镜仔细观测着手术过程中极其细微的结构变化,在毫米级的空间中精准而细心地操作,经过团队的通力协作,终于如愿找到了卓玛的鼓阶开口,非常顺利地将人工耳蜗的精细软电极植入到了卓玛的耳蜗鼓阶里,电极植入覆盖了耳蜗全长,卓玛非常有希望恢复全频率的听觉。
为了确保耳蜗参数的准确到位和手术成功,团队听力师随即为卓玛进行听觉神经功能检测和脑干听觉反应测试反应都很好,手术非常圆满成功。
听力会越来越好
手术后卓玛的身体恢复非常快,伤口愈合也非常好。1月12日,人工耳蜗开机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在人工耳蜗开机的一刹那,卓玛面带微笑,并跟着学叫阿爸,在她说出那两个字的时候,父女相拥而泣。
彭宏教授介绍,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耳聋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分为植入体和体外机两部分,体外声音处理器接收外界声音并转化为一定编码形式的脉冲信号,传入植入体并由电极刺激耳蜗里的听神经唤起听觉,卓玛植入的人工耳蜗既能听到70Hz的极低频声音,也能听到10000Hz的超高频,既能康复语言,也能聆听音乐,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人工耳蜗。
卓玛的父亲热切地表达了对彭宏教授和帮助卓玛的广东爱心人士的感谢,是广东“健康直通车”给了卓玛重获“新声”。
据了解,人工耳蜗正式开机后,卓玛的听觉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听觉会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继续提高,听敏度和分辨率也会越来越好。卓玛虽然已经错过了2-3岁的最佳康复年龄,但后期只要加强言语康复训练,卓玛仍有很大希望恢复较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彭宏教授团队为患儿植入人工耳蜗。
上一篇:
下一篇:
57岁阿叔摔伤颈部四肢无力
上一篇:
下一篇:
57岁阿叔摔伤颈部四肢无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