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4版: 民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没接触书本,先接触游戏
如何“打捞”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2月04日
版次:
04
专家认为,应丰富未成年人线下生活,多运动,打破游戏的“包围”。
“孩子一回家就迫不及待拿起手机玩游戏,打不过去就大发脾气,比以前暴躁了。”“班上严重沉迷游戏的孩子甚至请病假在家玩,上网课更是成了掩护。我砸过两个手机,没有用。”寒假又至,虚拟世界引发的现实矛盾,在一些家庭中正愈演愈烈。
低龄“触游”成“童年日常”
“没接触书本,先接触游戏”,已成现代版的“童年日常”。
近期艾瑞咨询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显示,未成年人“触游”低龄化趋势明显,2020年中国12-14岁未成年人初次接触游戏时间,6岁以下的占到17%。
为了打破游戏的“包围”,家长、学校想尽了办法。一名初中生家长想把儿子送到电竞培训中心,希望通过“魔鬼”训练,让他“知难而退”。天津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秀杰介绍,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直播等诱发了大量涉未成年人的案件,一是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手游充值、直播打赏等;二是涉网游黑灰产业侵害未成年人身心权益,也可能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招数迭出却防不胜防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型游戏公司相继上线了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大多采取限定每天登录游戏时长,未实名登记无法充值等措施,家长也可绑定未成年子女游戏账号,对游戏时间和消费进行监督。但仍有部分游戏未成年保护系统“形同虚设”,未成年人能够轻易“绕道”。
——利用家长对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不了解。一些家长对游戏一知半解,对防沉迷系统更是知之甚少。有未成年玩家表示,自己在玩游戏需要人脸识别的时候,就对着家长的脸扫一下,轻松过关。
——利用诸多游戏账号租号平台。记者在淘宝搜索发现,有不少销售游戏永久账号的商家。玩家微信群、QQ群中,时常有出售账号、租借账号,甚至出售身份证号的渠道。
——通过第三方账号登录规避实名制监管。各游戏公司的防沉迷系统“强度”并不相同,多款热门游戏App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账号登录。
——通过游客模式可以直接进入游戏。仍有一些游戏未成年人可以通过游客模式直接进入,且在游客模式下可以实现充值消费。
中小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手游变化多样,足够吸引人的注意力;部分游戏企业为增加用户,特意设计递进式任务奖励机制;而从未成年人自身来看,其自律能力不足。三重因素叠加,使得未成年人沉迷手游。他建议,应该丰富未成年人线下生活,让他们更多地亲近自然,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避免长期“宅家”。专家表示还需要强化执法监督,有关部门一旦发现网络游戏经营者存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并建立黑名单和市场退出机制。
□据新华社
上一篇:
假身份、假僧人、假教义
下一篇:
上一篇:
假身份、假僧人、假教义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