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金钱酥柑 百年之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2月04日版次:12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买醉相邀上酒楼,唐人不与老番侔。开厅点菜须疱宰,半是潮州半广州。”这是广西荔浦商人潘乃光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身处新加坡时所写的诗。这首诗反映了在鸦片战争以后,潮州菜跟随着潮商远行的脚步,来到了海内外的重要商业城镇,成为了广受人们喜爱的特色菜肴。
  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清代的潮州菜,以潮汕地区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辐射。远游海外的潮州人让潮州菜馆遍地开花,这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潮州游子对故乡的无限依恋。时近年关,对于老潮州人而言,有一道菜,是新年之味,也是百年之味,它就是“金钱酥柑”。
  金钱酥柑的独特韵味来自于潮汕地区盛产的“树上珍品”——潮州柑。色泽金黄,汁甜味美的潮州柑营养丰富,全身是宝。而精明强干的潮州人非常善于运用当季的果蔬入菜,潮州柑成熟之际,适逢春节前后,柑在潮州象征着吉祥,果型比桔大,故俗称“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体现了独特的潮汕民俗文化。将潮州柑入菜,烹炸成金钱酥柑,既香脆美味,又有好彩头。
  “潮州柑是潮州的过年特色,作为春节菜肴比较适合。这道菜的原材料都不是非常名贵的食材,但是却非常考究工夫,属于粗菜细做。”曾经参与过广东“粤菜师傅工程”的潮菜名师谢海平就精于此菜。他师从“潮州菜烹饪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方树光先生。在师傅的传授下,他与金钱酥柑结下了不解之缘。
  火热的厨房里,他稳稳地握住菜刀,柑饼、糖冬瓜在他的刀下被切成小块,横切出来的白肉薄得透光。这时已经用清水浸泡多时的潮州柑肉已经褪去了酸涩,同时有保留着果肉本身的甘甜。从水中捞出后,谢师傅轻轻地将柑瓣从中间分开,不切断,摊开则变成金钱状。然后将金钱状的柑瓣平放在干净的毛巾上,用刀的侧面将果肉中的汁水挤出。鲜嫩的柑肉配以甜脆的糖冬瓜片、柑饼和柔滑的白肉,裹上淀粉放入沸腾的油锅之中,炸至两面金黄便可出锅。
  这道金钱酥柑,外表酥脆,内涵软糯,柑饼、糖冬瓜在高温中与白肉的油脂产生了微妙的反应,刚出锅的酥柑犹如时下流行的流心月饼,色香味俱全。一旦超过半个小时,就会错失品尝它的最佳时间。
  “这道金钱酥柑由于利润太低,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现在几近失传,但是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将这道潮州老菜传承下去。”近30年的烹饪生涯,他从打荷开始到掌勺主厨,与火共舞、与酸甜苦辣为伴,传承潮州菜烹饪技艺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使命。
  2009年5月,“潮州菜烹饪技艺”被列入潮州市湘桥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菜,崇尚清淡口味,潮菜用材考究,做工精细,烹调技法多样。金钱酥柑这道老菜继承了潮州菜烹饪技艺的关键,在选料、制作、火候、调味和营养配置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征。
  如今,乘着广东省“粤菜师傅”工程的东风,潮州也因地制宜开展了“潮州菜师傅”工程。近两年的时间里,培养后备人才、建设培训基地、完善人才发展体系、提供就业创业路径,这份穿越数百年的潮味得以传承,并且继续成为潮州人关于故乡的集体回忆。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李嘉镓
  ↑外脆内软的金钱酥柑。

 ←谢海平正在为金钱酥柑裹上淀粉。
谢伙荣 摄

下一篇:五仙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