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春牛舞 春耕忙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3月04日
版次:
12
紫金县的村民与牛共舞,期望开春有好收成。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将至,新一年的春耕备耕早已开始。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农具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不仅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也让传统农耕中的畜力牵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牛对于农耕的重要意义仍然根植在农人心里,人们对牛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视其为吉祥物,从而产生了独特的牛神信仰和舞春牛的民俗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或农历二月二开耕之前,在广东韶关、河源、罗定、肇庆等地,村民都会“赶”着春牛拜过祖祠祖先和牛神后,举行隆重而热闹的舞春牛表演,来预祝当年风调雨顺,农家取得大丰收。舞春牛又称为“闹春牛”“跳春牛”或“春牛舞”,是一种有人物角色且边歌边舞的民间舞蹈,在当地的汉族、瑶族、壮族中都十分盛行。
春牛舞最早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凿的文字可考。但据传,早在清康熙年间已在粤北山区村落中流传,距今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民间以远古金牛星下凡繁殖后代,助民农耕,解民劳苦,受民崇拜的传说,作为舞春牛的来源。其表现形式与古籍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颇为相似,明显带有原始歌舞的痕迹。同时,舞春牛采用的山歌曲调为《乌牛调》,又有着明显的赣南采茶戏影子。以传统的打击乐锣鼓钹为伴奏乐,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
以韶关的春牛舞为例,主要道具有“春牛”“犁”。准备阶段,艺人会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扎成春牛,并绘上图案。春牛表演队少则三人,多则十多人,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丑角扮耕夫,是舞蹈中的主要人物角色,配角由一位看牛仔、四位旦角扮阿妹组成,其余为乐队伴奏人员。
表演时,由耕夫牵春牛,看牛仔扛犁,四位阿妹挑着水桶或花篮,在音乐伴奏下载歌载舞。耕夫首先以道白夸赞耕牛,表达对牛的感激与祝愿,接着便表演牵牛、逗牛、捉牛、套牛、背轭的套路,中间穿插看牛仔与耕夫的互相逗乐,春牛则表演擦痒、卧地、拒捉等舞蹈动作,呈现出牛倔强的性格。
耕夫把春牛驯服后,便上轭扶犁走圆场,并以与旦角阿妹对唱的形式,唱客家民间小调《十二月花》,叙述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的农事知识及表达对耕牛的爱护和抒发对丰衣足食生活的憧憬。此时春牛用矮桩步拉犁,耕夫和阿妹分别踏着犁田步(踮步)和高桩步边舞边唱,从正月到十二月,每唱完一个月的农事便圆场一次,唱词均为七言四句式。舞蹈的最后,以耕夫给春牛解绳卸轭,牵牛鼻圆场结束。
而肇庆的舞春牛与此略有不同,表演过程中农夫会跟在“春牛”后面,做犁田动作,在犁田时,发现田里有很多鱼虾,便表演摸鱼捉虾;发现“春牛”口渴身热,又表演泼水为“春牛”擦身降温,“春牛”一般以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回应,多为即兴发挥。在一番春牛舞后,两到四个采茶姑娘上场,用壮族语言唱采茶歌,边跳边唱,场面十分热闹。
各地的春牛舞在其民族特色的影响下演变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表演情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动作多来自农事活动,扮演者的舞蹈动作奔放自如,歌唱以当地方言为主,兼有独白、对白,歌词诙谐有趣,让“舞春牛”充满着朴实而欢乐的情绪。
舞春牛所展示的对耕牛的崇拜和农事知识的传播,带有古代岭南农耕文明的明显特征,是岭南农耕的重要印记。其表现形式兼具了泛戏剧形态和叙事性歌舞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舞春牛从道具制作到表演,已濒临失传,有待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目前舞春牛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嘉镓
上一篇:
下一篇:
八角庙
上一篇:
下一篇:
八角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