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种业发展要注意技术路线和创新环境

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3月20至24日在三亚举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3月23日版次:07

  大图:大会以”种业使命与南繁未来”为主题,设置1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种业发展献策。 小图: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张植宏 喻珺
记者 叶凤林
摄影 郑建斯

  近期,中央强调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提出,计划用十年时间实现重大突破。目标既定,使命在肩。3月20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强调,瞄准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特别注意技术路线和创新环境的问题。
发展成效显著,短板客观存在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种业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有力支撑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张桃林在会上表示,我国种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国内需求,水稻、小麦两个最基本口粮几乎100%是自主品种,而且产量不低,外资企业和外国进口种子的占比分别不到3%和0.1%,种子不像部分人想象的那样存在危机。
  张桃林强调,我国种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面临深刻变化,有些品种、领域、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全国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下功夫赶上去。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指出,我国种业发展还存在种质资源利用率低,基础、前沿技术创新不足,研发投入不高等问题。农作物品质、产量要突破,解决种源“卡脖子”是关键。
瞄准生物育种,培育竞争优势
  当前,世界种业已经进入“常规育种+生物育种+信息化”的“4.0时代”,而我国普遍还停留在传统杂交育种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对我国种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会上,张桃林强调,要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尊重种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突破卡点、补上短板,筑强优势。对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统筹兼顾,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通过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开辟作物育种新方向,“5~10年内有望研发出能真正走进农田的四倍体水稻新作物”,李家洋指出,生物育种是通向未来作物之路,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农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粮食增长的需求、环境变化的适应等。
  万建民建议,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要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建设南繁硅谷,筑就牢固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张桃林在会上指出,把基地水平提起来,是种源保障的基础。
  海南加快建设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国家重大科技平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近期出台《南繁登记办法》和《南繁服务清单》,明确具体事项、政策依据和服务流程。
  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南繁硅谷建设。海垦集团副总经理张晓军表示,立足南繁,围绕南繁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专业展示交易平台、创新合作平台等方面,打造“育繁推服”一体化的种业主力部队。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助理朱远洋表示,将聚焦南繁基地建设、育繁推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大重点领域,为“南繁硅谷”提供金融支持。
加强创新保护,促进有序发展
  依法保护种业自主创新,事关国家发展安全大事。
  1997年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施行以来,各级法院审理了一大批植物新品种案例,不断加大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贺小荣表示,人民法院始终在为种业自主创新保驾护航。未来人民法院将与有关部门推动,形成严格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更强合力,并将加大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作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明确植物新品种裁判规则,预计在年内出台一部新的审理植物新品种权案件司法解释。
  “要特别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张桃林表示,将加快推动修订《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提高保护强度,鼓励原始创新。研究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强化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管理,以解决品种多和同质化严重问题。同时严格市场监管,严打假冒侵权违法行为,为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大图:大会以”种业使命与南繁未来”为主题,设置1场主论坛,13场分论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种业发展献策。
小图: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