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谨防美国蓝耳新毒株进入我国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3月23日版次:11

  蓝耳病毒可在猪体内长达4个月时间,引种是常见的传播风险点。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萧佳

  蓝耳病(PRRS)在猪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经典毒株、高致病性毒株、NADC-30,再到近期美国暴发的新型蓝耳毒株1-4-4,病毒在不断变化,防控压力剧增。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兽医学院林昭男教授近日作客农财直播间,分享蓝耳病及其继发感染的控制,助力猪场抵御新型蓝耳毒株。
引种导致蓝耳感染风险增大
  很多猪场备受蓝耳病的困扰,母猪怀孕晚期受损最为严重,造成母猪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等。林昭男表示,蓝耳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唾液、初乳、尿液、粪便、针头、车辆、人员等;空气传播;精液传播和胎盘传播。
  在非瘟横行,种猪短缺的情况下,有的大猪场引种量较大,需要从多个种猪场引种,导致蓝耳感染风险增大。当带毒种猪进入猪群,母猪群蓝耳不稳定,也就无法从中选出蓝耳阴性的仔猪,导致保育猪初期被蓝耳病毒感染,造成较大损失。病毒可在猪体内长达4个月时间,所以引种要十分注意。
  “当初NADC30-like就是通过引种的方式从美国进入中国大陆的,导致近年来国内猪场大面积暴发该病。”林昭男表示,2020年台湾多个猪场检测出NADC30-like,并发现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非常容易混合感染的细菌。
继发感染引起多发性浆膜炎
  蓝耳易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发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浆膜炎的病原包括鼻炎支原体、链球菌等。多发性浆膜炎可感染所有年龄段猪只,其中保育猪最敏感,其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包括急性致死性脑膜炎;四肢不协调、倒地、脑膜炎、死亡;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被欺负、咬耳朵、消瘦等,剖检发现肺脏黏连,肋骨粘连。
  林昭男介绍,有文献分析,副猪嗜血杆菌是引起多发性浆膜炎首要的细菌。多发性浆膜炎最常发生在5至8周龄,与蓝耳感染时期是重叠的。当蓝耳不稳定时,多发性浆膜炎往往是造成死淘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蓝耳病稳定农场,多发性浆膜炎造成的影响会较低。
  针对蓝耳病的防控,林昭男强调,做好生物安全;使用疫苗或药物防控;做好管理(同进同出或多地饲养);封闭族群(不要随意引种);场内病毒接种。关于药物,他表示,替米考星可以明显降低蓝耳病的病毒载量。2020年7月台湾某个800头母猪规模的猪场,没有使用蓝耳疫苗,使用替米考星3个月后,病毒血症消失了。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
新毒株导致防控压力剧增
  蓝耳1-4-4(L1C)病毒株是目前美国流行的高致病力蓝耳病毒株,林昭男表示,该病毒株造成保育及生长育肥猪高死亡率(18%-25%),母猪死亡率可达10%-20%,严重继发细菌性病原混合感染。L1C是较独立的蓝耳病毒分支,与NADC30较为相近,尚无疫苗能提供良好的交叉保护。
  在林昭男看来,1-4-4是一个蓝耳变异的毒株,就像早期经典株变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再到NADC30-like的毒株一样,1-4-4就是病毒变异重组出的更强毒株。
  业内都在担心蓝耳1-4-4进入中国,林昭男强调,引种是非常关键的,1-4-4如果在美国全面扩散,中国又频繁向美国引种的话,风险极大。若引种猪只在年幼时感染过蓝耳1-4-4,病毒在组织内可停留长达4到6个月,在没有持续感染和没有细菌性混合感染的情况下,伤害性很低,抗体可能很快下降为阴性,没有病毒血症,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阴性猪只,但不要忘记在保育或育肥前期该猪感染过蓝耳1-4-4。种猪运到中国,再隔离,这过程中易产生应激,病毒可能会出来,也因此扩散。
  林昭男总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蓝耳病都是猪病中最重要疾病之一,未来仍然是养猪业的头号疾病。防控蓝耳病的最佳策略为阻断病毒排毒及传染:适时使用疫苗或药物;适时控制继发细菌性病原感染问题;做好定期的蓝耳疾病监控;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
  蓝耳病毒可在猪体内长达4个月时间,引种是常见的传播风险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