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提升村庄颜值为村民办实事 力促美丽经济提高村民收入

珠海三年累计投入41亿元用于乡村振兴,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01日版次:08

  斗门区石龙村经过整治后的巷道整齐美观。

  斗门区上洲村的“花海”盛放吸引众多游客赏玩。

  金湾区三灶镇木头冲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

  斗门区南门村接霞庄。

  由闲置老屋改造而成的莲江村史馆。

  走进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美丽乡村建设增添的现代气息和村庄沉淀了600余年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莲花池、小公园、停车场、商业街与古村落、石板巷、蚝壳墙、护城河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美丽乡村图景。“2021年春节期间来访游客超10万人次。”村干部赵嘉荣言语中有些自豪。
  南门村是珠海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缩影。2018年以来,珠海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斗门区、金湾区相继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和斗门区农业农村局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从桂海渔村到三板水乡,从会同古村到十里莲江,一幅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乡愁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策划 王伟正 苏晓璇
资金保障奖惩推动 全域实现干净整洁
  金湾区红旗镇沙脊村是典型的水乡村,一条河涌横贯东西,注入村庄西侧的鸡啼门水道。在沙脊村,记者看到,河道干净清澈,沥青路四通八达,部分民居雕梁画栋、飞檐挂角,院内花枝斜出门楼,将村巷装点得古色古香。眼前“面容姣好”的沙脊村,三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违建占道堵路,河道沿线全是鸡棚、鸭棚、瓜菜棚。”沙脊村党支部书记陈荣沛告诉记者,村民傍水而居,出于生产生活方便,许多农户在房屋后方水域私自搭建各类棚舍、水泥桩等,导致整条河道杂乱无序。而在房屋临街一侧,部分村民违规搭建临时建筑作为商铺,挤占公共空间。此外,村内还有200余间破旧房屋、废弃厕所等建筑混杂在6个村民小组的居民区内,藏污纳垢,影响村容村貌。
  转机出现在2018年。珠海市相继出台实施《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工作方案》《珠海市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行动方案》等文件,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要求具体、内容完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体系。
  在政策指引下,沙脊村全面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陈荣沛告诉记者,在短短一周之内,一河两岸搭建的鸡棚、鸭棚、瓜菜棚等被拆除;三个月村内260间危破房屋,40余间废弃猪牛栏、简易厕所以及部分违建商铺被清拆,为后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办实事的出发点。”金湾区红旗镇镇长王军告诉记者,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为打消村民顾虑,红旗镇创新实施“拆旧赋权”,即制作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确认表和宗地图,拆前拆后进行登记确权,并统一加盖村小组、村委会、红旗镇镇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公章,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为满足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统一建设15平方米大小的工具房。截至2020年底,红旗镇一共清拆了危旧房屋、简易旱厕、临时建筑等超过20万平方米,大大优化了村庄空间布局和人居环境。
  在斗门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同样丰硕。“我们用了6个月时间完成‘三线整治’,清理了8万平方米‘蜘蛛网’。”斗门区莲洲镇石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栋梧告诉记者,石龙村内原有32根高压电杆,五颜六色的线路像蜘蛛网一样缠绕;经过整治后,村头巷尾的线路实现规范布设,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距离石龙村不远处,莲洲镇莲江村也经历了一场美丽嬗变。该村党总支书记邓昔强介绍,人居环境整治以来,莲江村共清理了垃圾、杂物1万多立方米,拆除违章建筑、危旧设施6300多平方米,整治禽畜养殖110多处。还开展了沿路、沿巷、沿水、沿山“四沿”微整治,完成了公园、河涌、道路、市场整治,实施了村庄绿化美化工程。
  在珠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颜值”大涨的不仅是沙脊村、石龙村、莲江村。珠海市委农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368个自然村100%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成绩的背后是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以及严格的督导考核机制。据珠海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至2020年,珠海市、区两级累计投入各项资金合计41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为全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为压实工作责任,珠海专门聘请第三方机构全覆盖进村入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现场检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作为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指标,明确把考核结果与镇、村干部年度绩效考评挂钩,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政策试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等优先考虑的重要参考依据。
  2020年,珠海市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的3名镇委书记提拔为区领导班子成员予以重用;对整治进度滞后的镇,由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对镇委书记进行2场8人次约谈提醒。
垃圾分类兑积分 厕所改造争奖补
  每天早上7时许,冯锦超都会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播放着轻快的歌曲,进入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按照固定的路线,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村民们听到熟悉的歌曲,会纷纷拎着家里分装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在门口等待他的到来。
  冯锦超是莲江村的垃圾分类保洁员,每天两次上门收集垃圾。他的垃圾车上有1个厨余垃圾桶和3个其他垃圾桶,厨余垃圾会被送到中转站做成有机肥,其余垃圾则被运到垃圾处理场。
  2019年8月,在全市农村已经实现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的基础上,珠海在以莲江村为代表的莲洲镇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形成了以“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五环节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莲洲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减量30%的目标。
  为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当地政府没少动脑筋。莲江村垃圾分类指导员罗姐告诉记者,莲江村设立了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每月会给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村民发放积分卡,一天累计一分,分错垃圾不得分。促进中心每月对村民的积分情况进行汇总、公示。不同数量的积分可以兑换不同的礼品,多是牙膏、毛巾、纸巾、洗涤剂、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现在全村有160户左右村民参与,三分之二的村民每月积分都能拿到满分。”
  沿着莲江村主村道往里走,公共垃圾桶少见,村道巷道非常干净整洁。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统一的青灰色外立面,凸显岭南风韵;百年榕树郁郁葱葱,花木婆娑,时有老人在树下、亭间休憩。
  在榕树不远处,一座被花丛、竹林环绕的公厕让人眼前一亮,青砖外墙、黛瓦、披檐、镂空花窗,与周边民居融为一体,公厕内部干净整洁、设施完备。
  类似的公厕,在莲江村共有4座,珠海全市则有近500座。近年来,珠海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工作,市级9部门联合印发了《珠海市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并将农村“厕所革命”列入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实事范围。2018年以来,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超过1.17亿元,建设卫生公厕496座,累计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61110户,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
  在户厕改造方面,珠海市采取财政全包的形式,调动农民自建改造厕所的积极性。其中斗门区以“先建后奖,验收达标”的原则,明确改厕的农户最高可获得奖补金4000元。
  “在实地验收时,除了满足如厕‘不暗、不湿、不臭’的要求之外,粪便处理无害化也是决定奖补能否到账的重要因素。”斗门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厕所革命工作开展以来,斗门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共帮助4759户农户完成了户厕无害化改造,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
重金打造“样板村” 示范引领全域升级
  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依山而建,西傍虎跳门水道,面朝千亩水田。自2015年起,该村与企业合作,村前250亩农田实施稻花轮作,每年11月水稻收获后播花种,次年春节前后花海盛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玩。
  然而彼时,与花海、稻田这一派田园风光不相称的是,村庄环境较为不堪:村内到处是乱堆放的柴火、农具等杂物,散养家禽四处乱跑,明渠里污水发臭,唯一一个公厕还能看见粪沟。“城里来的游客非常不习惯。”上洲村党总支委员余绪健说。
  2019年初,上洲村入选珠海市乡村振兴“样板村”,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开展“雨污分流”、村内“三线”下地、村道和公厕高标准改造等基础性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此外,还陆续推进了民居外立面改造、生态公园升级改造等风貌提升工程。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洲村实现了大变样。2019年,该村举办了“斗门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上洲村‘创美庭院’”大赛,结合示范村农村整体风貌、文化风俗和经济产业要求,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充分了解参与家庭需求,利用院落、屋顶、围墙、窗户、阳台及“三清三拆”后的空闲宅基地等空间,广泛载种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植物品种打造庭院精致小品。目前,上洲村共有22户家庭完成了“创美庭院”打造工作,成为美丽乡村的生动点缀。
  同为珠海市级“样板村”的木头冲村也实现了华丽“逆袭”。木头冲村是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曾经因为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外界,“嫁人不嫁木头冲”成为了当地流传甚广的俗语。
  2019年以来,木头冲村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在完成停车场、驿站、广场改造、民居外立面提升改造、三线下地等工程建设后,木头冲村依托山体和海域资源优势,以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为文化支撑,导入休闲、度假、康养、文化、研学、亲子等创新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今,木头冲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截至目前,珠海市高标准打造了22条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在聘请专业团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每村3000万元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与此同时,各区也分层级分类打造“样板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村向镇全域拓展。
  据斗门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继2019年市、区两级投入3.9亿元打造13条市级样板村后,2020年,斗门再投入了2.4亿元(其中区级预算资金1500万元/村,镇级配套资金500万元/村)推动建设12条区级样板村建设。有关部门期望通过以点带面方式,充分释放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的热情,推动样板村建设实现集群连片发展,最终“面面相连”,全区全域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建设示范区。
绿色生态变美丽经济 村民卖烤肠日入六千
  莲洲镇地处珠海市偏远的西北部,因处于水源涵养保护区,全镇不能发展工业,长期以来只能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难道没有工业,村民就不能致富?”莲江村党总支书记邓昔强心有不甘。如何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问题,一直在他的心里萦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莲江村的发展迎来重要转机。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岭南特色文化,莲江村吸引了十里莲江、逸丰生态园、岭南大地、清荷农场、停云小镇等项目,带动了村集体及周边片区乡村旅游业发展,外出工作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
  作为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和养生居住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项目——十里莲江,从最初的3亩地扩展到近千亩,其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推广、统一管理、分散服务的模式,实现岭南特色村落与现代农业观光的完美融合。一年四季,桃花、油菜花、莲花、向日葵、紫薇、格桑花,绚烂浪漫。
  十里莲江项目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按照协议,村集体、村民分别与企业签约,将村集体用地和村民的宅基地、闲置房屋流转给莲江生态旅游公司,由公司统一开发。公司用工优先录用本村员工,并每年给予村集体25%的项目门票收入,作为分红。
  目前,通过项目运营发展,莲江村的土地租金由最初的600元/亩增长至1700元/亩,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53万元的地租收入;出租闲置旧屋40余套,每年为户主带来上万元收益;还吸引不少年轻人回乡就业,部分村民成为公司主要管理人员。
  去年晚稻收割后,莲江村将水稻田全部种上油菜花,2021年春节期间日均1万多人来莲江旅游。“未来,我们要打造更多更大的农业景观、景点。没有工业,村民照样可以实现就业、发家致富。”邓昔强充满信心地说。
  同样的故事也在金湾区木头冲村上演。2021年元旦,木头冲村的鹤道花海景点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每逢周末都能迎来上万人次的客流量。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春节七天假期,木头冲村共接待的游客量超过15万人次。有村民欣喜道:“春节期间一天光是卖烤香肠,就卖了6000块钱!”甚至不少村民感叹,今年春节的游客规模堪比两年一次的珠海航展。
  “我们没有做任何前期宣传工作,都是村民、游客自主拍摄视频、图片上传到朋友圈、抖音。”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党委书记蔡容亮说,原先木头冲村只有一家士多店,2021年元旦后新增了4家便利店和2家奶茶店。“乡村振兴,为以传统种养、出海打渔为生的村民们找到了新的营生。”
  珠海市委农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珠海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3亿元;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1119元,且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9年的1.90缩小到1.88。
乡村改造建设 这些经验可复制
  莲江村:闲置老屋变村史馆
  定格岁月的老照片、滴滴答答转动的钟表、锈迹斑斑的犁头、各种古朴的老物件……莲洲镇莲江村将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史馆建设相结合,租下村民一所闲置的老房子进行整体打造。村史馆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前排为颇具文艺气息的小投影室,后排主要为农具展览厅,2020年初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村史馆仿佛是转动的时光机器,记录着莲江村往昔的岁月。一些过往的游客和村民都表示,这里唤起了他们的乡愁记忆。村史馆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亮点。走进莲江村村史馆,就能近距离体验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

石龙村:打造特色民宿街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是石龙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近年来,石龙村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生态特色的乡村新画卷。通过成立民宿合作社,引入专业的民宿管理公司,石龙村将村中闲置的旧民房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改造,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本地特色的民宿街。民房变民宿的举措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促进了村民增收,还吸引了诸多游客慕名而至。
  石龙村还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提升,结合村内农田水利规划开展“一村一湖一景”建设,将污水处理池升级改造为湿地公园。繁花、绿树、凉亭倒映在清澈的湖水,恰如一幅美丽的乡村风光画卷。如今,这个美丽的湿地公园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不二选择,也成为了石龙村提升人居环境的又一亮点。

东安村:创最美庭院 树文明家风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东安村积极参加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美庭院大赛。东安村创美庭院结合绿化展架和外墙绘画对庭院进行了装饰美化,着力打造既生态又文艺的庭院环境。创美庭院不仅展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美丽庭院示范,也为全村提升人居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此外,斗门区妇联和区文明办在东安村文化广场举办斗门区“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家庭文明实践活动暨斗门区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作为广东省寻找乡村最美家庭示范村,东安村以家风文明宣传为切入点,将村内大片旧外墙进行重新粉刷并通过绘画、物件装饰打造一道家风文明主题的特色宣传墙,不仅有效提高了宣传效果,也让村内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会同村:古宗祠一展新颜
  会同古村始建于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是珠海市内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广府村落,保留有明显的近代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当地引进珠海知名国企推进古村活化提升工作,并进行后续的物业管理。此外,会同古村还引进一家公司开发村内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塑造、文创设计、旅客接待、活动策划等工作。
  过去长满杂草、破败荒废的古宗祠一展新颜,村中的调梅祠改造为会同电影小馆,会同祠设计为阅潮书店,莫氏大宗祠则建成会同村史馆。古村的活化利用,带来当地乡村文旅产业的兴盛。

三板村:看护房成美丽田园风景线
  三板村依山傍水,400多户人家依水而居,有着“鱼米之乡”和珠海“特色水乡第一村”的美誉。三板村是传统的水产养殖村,以前田间塘头分布着大量“窝棚”,多由沥青布、石棉瓦、松木皮搭建而成,既影响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
  2019年,珠海市将三板村作为开展田间窝棚专项整治、创建“美丽田园”试点村,率先开展田间窝棚专项整治,不仅拆出了安全,建出了美丽,更是改出了效益。如今,一间间标准化看护房竖立在三板村的田间塘头,并已融入当地“塘糖文化”乡村特色旅游之中,成为美丽田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