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收购价3年翻3倍 农户年收入可达20万元

广西小米蕉发展成为大产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08日版次:03

  金陵镇武陵村水泥路口的包装仓库,已经成为村里的经济中心。 安舜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振兴

  早晨6点多,天刚放亮,金陵镇的东盟农贸城里已经停满了红色的三轮电动车,附近的村民们正排队将刚割下来的青色小米蕉,送往分拣、包装的集散处。在长超过100米、宽近40米的农贸城主道上,叠满了整整齐齐的快递箱,3辆9.6米的货车停靠在农贸城大门外,等待着将小米蕉送往全国各地。
  作为南宁周边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之一,东盟农贸城曾长期为南宁市区供应农产品。前两年,这里多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小米蕉全国集散地。
  沿着东盟农贸城一路向西,从金陵镇、双定镇到那龙镇,近年来村民们几乎将所有适合的耕地种上了小米蕉,漫山遍野,郁郁苍苍。但极速扩张的种植面积,丝毫没有影响小米蕉的市场价格,从2018年的4、5毛钱一斤,到2021年稳定在1块5左右,小米蕉的身价在短时间内翻了3倍。今年初最冷的时候,它的收购价甚至一度攀升至一斤2块5。
  在电商的带动下,这个广西独有的香蕉品种,成了“小水果大产业”的典型之一。
借电商平台之力“火出圈”
  小米蕉是广西特有的香蕉品种,口感特殊,既酸且甜,外形短小粗壮。主产区之一的武陵村距离南宁大致50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农业村,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设施,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包装仓库,仓库的背后就是几株7、8米高的小米蕉树。一位上年纪的村民表示,自己小的时候,这几棵小米蕉树就在,直到今天还在产蕉。
  “2018年以前,除了南宁附近的菜摊、超市,其他地方都不会卖小米蕉,连传统流通的渠道都进不去。传统批发是以货车为单位,但是很多客商的需求量都达不到一整车,所以发不到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很多北方人都没有见过这种皮薄清甜的香蕉。”金陵镇商家龙杰说。
  而现在却不同了,小米蕉借着电商平台的下沉之力,开始走向全国,“火出了圈”。
  村里大多数农户,都有20亩至40亩左右的小米蕉田,随着小米蕉身价的攀升以及打包等工种的需求,不少村民的年收入超过了十几万元,是电商入村以前的3-4倍。
  一条覆盖金陵、双定两镇数万人的产业链也迅速铺开。在金陵、双定镇之间唯一的一条水泥路周边,坐落着十几个包装仓库,每天有200多附近村民从事封装、打包工作,工人一天能挣300元左右;为了满足电商需求,两个镇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新建了3家包装箱和胶带生产工厂,且一直处于满转状态;在主产区双定镇有20位在拼多多经营的商家,他们每天的发货量超过30万斤。
“整个镇子都勤快了起来”
  变化源自一家网上店铺。2018年,家住金陵镇的龙杰,是镇上的小米蕉种植大户,他的父亲承包了100亩种植园。为了解决卖难问题,他听从了在网上销售海南菠萝蜜朋友的建议,在拼多多上开设了一家店铺,尝试网上销售小米蕉。
  从最开始的几十单,到一百单、一千单,最多的时候,龙杰一天卖出了8000单、超过6万斤的小米蕉,几乎承包了当时金陵、双定两个镇一天的所有产量。“后来为了找蕉,周围所有的地方我都跑遍了,在每个村都请了人来帮忙收购和打包。”龙杰说。
  当一个全新的市场出现时,市场经济无形的手让所有的资源都自然而然地运转和优化起来。龙杰的示范作用和日益上涨的收购价,激励了所有的村民。2019到2020年期间,以武陵村为中心,延伸到附近的双定镇、金陵镇、那龙镇,村民们把能利用的土地,都更换成了小米蕉。这期间,镇上也陆续出现了20多家拼多多店铺,不少村民过上了早上砍蕉、白天打包的“双工种”生活,运输包装盒与快递的大货车,每天都从唯一的水泥路上驶过……“东盟农贸城的保安大哥,都会在农民们离开后,扛着自家的小米蕉来到收购点。”龙杰说。
  2020年,武陵村民李如创夫妇俩,围绕着家里的30亩小米蕉,砍蕉整田、封装打包,一亩地一年能产4000斤,家庭年收入可达20万元。而龙杰的父亲,也将种植园内全部种上了小米蕉,老人家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和工人们一起砍蕉,“越砍越年轻”。
  在庞大线上需求量的带动下,线下的跨区域通路也被首次激活。几天前,龙杰刚刚发货一车到北京,装了整整5万斤的小米蕉。随着小米蕉被一二线城市接受,大量网红也开始驻扎金陵镇和双定镇,通过直播的方式向更多消费者介绍小米蕉。“相较以前,整个镇都更有活力,感觉大家都勤快了起来。”一位双定镇的商家说。
为农产品精准匹配消费者
  早在2014年,双定镇就有人尝试把小米蕉放在网上卖,但订单断断续续,始终没有什么大起色,难以“入网”是当时小米蕉受困的主要原因。而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最核心的是流量问题。另一方面,在传统“人找货”的搜索场景之下,很少有人会主动搜索“小米蕉”这个词,尤其是网购的年轻人群体,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果品。
  以卖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逐渐摸索出了农产品批量上行的模式和算法。他们以商品流的方式,帮助包括小米蕉在内的中国各地特色农产品,精准匹配到喜欢它们的消费者,从而在云端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市场,并且借此绕开传统农产品流通的限制,将农产品流通的基本单位由货车变成了包裹,通过“产地——快递”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据了解,2020年,拼多多一共实现了2700多亿的农产品成交额,其中类似小米蕉这样的特色农产品,超过1500款。
  金陵镇武陵村水泥路口的包装仓库,已经成为村里的经济中心。 安舜 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