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7版: 农村财富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阳春小蚕茧补齐产业链条打造“一核驱动、一带拓展、多基地支撑”的蚕桑产业发展格局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08日
版次:
07
阳春市竹园蚕业专业合作社社员收获的蚕茧。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周志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千百年来,古诗中描绘的农家悠然闲适景象、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如今在阳春市的许多乡村便可遇见。阳春市地处粤西山区,境内土壤肥沃、气候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桑蚕种养条件,群众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习惯。近年来,阳春市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并于2020年开展建设阳春市蚕桑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合水镇、春湾镇、陂面镇三个镇为重点,在全市形成了“一核驱动、一带拓展、多基地支撑”的蚕桑产业发展格局。
龙头企业引领建设
产业融合带动发展
阳春市兴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兴旺公司”)为蚕桑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其主导开展的“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项目为蚕桑产业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涵盖缫丝加工、蚕桑产品仓储物流、丝绵被加工、广东(阳春)蚕桑文化博物馆建设、阳春蚕桑品牌宣传以及相关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
开展产业融合的前提要有过硬的基础实力,在兴旺公司自有桑叶种植基地,由于种植技术好、管理水平高,不少超20年树龄的老桑树仍能产叶。“公司下辖的合作社有100多户农户,带动的种植面积达13000多亩。”兴旺公司负责人杨邦进说到。
立足于强大的种植基础,加工、仓储、文旅等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展开。“就拿缫丝加工这一项来说,我们公司平均每年能加工出300-500吨的蚕丝,创造上亿元的产值。”杨邦进介绍到,兴旺公司的缫丝加工有选茧、蒸汽煮茧、晾制、抽丝机抽丝等多道工序,制作流程标准化、制作工艺水平高,产出的蚕丝价格高达43万元/吨。在蚕丝加工制品方面,兴旺公司生产的“春之丝”100%纯天然蚕丝被,颜色洁白,手感柔顺,集轻柔、细腻、保暖为一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产业园项目建设,兴旺公司还提供了近3000人的就业岗位,与其有合作的养蚕户平均收入增加30%,做到了真正的惠及乡民,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头作用。
规模化 + 小蚕共育
打下蚕茧丰产基础
蚕在生长前期的小蚕阶段,对生长环境和养殖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普通散户饲养难度大。在这一时期,实行小蚕共育,使其集中在设备条件较好的蚕室里,由养蚕技术水平较高的饲养员集中饲养,是目前散户科学养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家住合水镇竹园村的琚大姐是当地养蚕界的一把好手,已有38年的养蚕经验的她在阳春市竹园蚕业专业合作社中担任小蚕共育饲养员的工作。“我们将引进的蚕卵孵化后,养大到幼虫的第二、第三龄阶段,才分发给其他养蚕户养。”琚大姐说。通过小蚕共育的饲养方式,不仅降低了小蚕饲养阶段的场地开支与人力成本,还能使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蚕茧打下丰产、优产的基础。
而在阳春市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阳春市春湾车田众源蚕桑专业合作社,养蚕则更为规模化。通过产业园项目建设,两家合作社的养蚕基地进行了标准化、便利化升级改造,购置了自动上蔟机、塑框木质方格簇、快速取茧机、自动化消毒机、轨道喂蚕机以及鲜茧存储冷库、叉车等设备。先进的养蚕生产线提升了阳春市整体养蚕规模,也提高了蚕茧的产量。
桑梗回收循环利用
补齐链条增加创收
在陂面镇石尾村,阳春市石尾绿动种养合作社(下称“石尾绿动合作社”)承担了产业园中“蚕桑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蚕桑和种菇两个看似八杠子打不着的行业,在这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走进石尾绿动合作社的生产基地,3000m2的厂房里整齐排列着满是菌床的木头架子。“平菇其实是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人工培育需用到菌床,通过在菌床上喷洒菌液实现种菇。”石尾绿动合作社负责人吴柔婷说到,以往种菇用的菌床多为木屑或麸皮,蚕桑产业园成立后,通过将采摘完桑叶后剩下的桑梗做菌床,把原本只能废弃的桑梗利用了起来。
桑梗利用率增加的同时,种桑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目前桑梗的收购价为两毛五一斤,每亩能为农民增加300多元的收入。”吴柔婷说,石尾绿动合作社现在一年能培育3轮平菇,每一轮都需要6万多个菌床,对菌床的需求量很大。“一个菌床在一轮种植培育中能出5-6茬蘑菇,消耗完的菌床还可以作为有机肥使用,施放到桑田里。”一条可利用、再循环、绿色环保且高效的产业链闭环就此形成。
阳春市竹园蚕业专业合作社社员收获的蚕茧。
上一篇:
下一篇:
保品质守秩序树品牌 化橘红协会发布倡议书
上一篇:
下一篇:
保品质守秩序树品牌 化橘红协会发布倡议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