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8版: 专题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东开展绿色农田实践成效显著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13日
版次:
08
广东共推广水稻侧深施肥面积17万亩。
侧深施肥机在田野里作业。
梅县区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培训现场会。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富迪
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一启动,在高速运转播下一行行新绿的同时,肥料也被埋施到深度4-5cm、秧苗侧3-5cm处,不到10分钟,一亩水稻的插秧和施肥工作便已完成。自2017年珠海在全市探索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后,化肥用量少了,种田效率却提升了。过去每亩地需施肥3-4次,一共施肥50-60公斤/亩,如今只需施肥30-40公斤/亩,一次深施全季管用,每亩还可节省1-2个劳动工。
近年来,广东省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施用强度呈现“双减”态势,自2017年开始连续4年呈现负增长。2020年,广东全省共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315个、面积37.2万亩;2021年将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重点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加强测土配方专家系统应用等。
机艺融合 侧深施肥技术节肥20%
过去,每到水稻插秧季节,因春种季节紧、受人工和机械限制,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南澳村村民黄永忠就有点发愁了:家里的10亩水稻按常规方法施用基肥后再整地插秧,周期较长,既耽搁春播时间,又可能导致部分肥料随水流失。“用的肥料不少,但肥料常常会浮在田的表面,不能被完全吸收,流出去还污染水源。”黄永忠说。
对此,当地政府开启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推广,指导农户在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上加装侧深施肥装置,水稻机械插秧的同时,在苗侧靠近根部进行精确定量施肥,并由浮船刮板覆盖肥料于泥浆中。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推广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农户感觉作业难度大,若操作不熟练,插秧速度会比平时慢一半。
当地政府发现后,及时开展有关技术培训和推广现场会,举办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能比赛,通过实操比试提升农户对新型高效机具的操作水平;同时,为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对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实行定额补贴。2020年,珠海市投入补贴资金17.6万元,对20多套台水稻机械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机具进行补贴,示范面积从2019年的550亩增加至2050亩。
广东全省各地也积极发挥示范区的技术引领作用,培训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共18.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约120万份;共推广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7.2万亩,其中水稻侧深施肥面积17万亩;示范区减少化肥用量3.8%。
如今再到插秧现场看,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机在田野里轰隆作响,螺推装置把肥料施到水稻根系,肥料无漂浮现象。已经成为资深机手的黄永忠深有感触:“这样的技术能省工,跟常规作业相比,每亩增收节支达60-90元左右,化肥用量还可以降低20%左右,还可将抽穗期、收割期提前2-3天。”
技艺融合 有机肥用量增加20%
2017年起,金柚之乡梅州市梅县区入选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试点县。通过示范观摩带动,推广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畜沼果、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技术,再加上对项目区农户购买商品有机肥采取50%的比例进行补贴,当地已掀起了“施肥就施有机肥”的新风尚。2017-2019年间,梅县区15个乡镇建设了10.5万亩的柚子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园。
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的深入开展,石扇镇西南村一村推广“有机肥+机械深施”技术模式,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村种植金柚近3000亩,单有机肥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减少45万元的投入成本。据梅县区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向东介绍,3年间项目示范区每亩节约化肥62.5公斤,共节约成本1984万元;每亩增产350公斤,增收9136万元。
“农户在项目中不仅尝到了节本的甜头,还有柚子售价的提升。”梅州市科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黄涛表示,金柚在加大有机肥用量后,土壤得到了改良,柚子糖度可以提升1-2个百分点。以去年为例,柚子市场均价约1.8元/斤,而出自他基地的金柚,收购价平均可达2.2元/斤。
2017年以来,广东省共建设了梅县区、廉江市和龙门县等8个试点县,建成柑橘和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27万亩,其中2020年在建试点县5个、建设示范区3.46万亩,全部完成了项目区有机肥用量增加20%和化肥用量减少15%的试点目标任务。
2020年5个试点县项目区共消纳畜禽粪便2.29万吨,有机肥施用总量1.24万吨,单位面积有机肥用量增幅达38.8%。其中,五华县项目区茶园有机肥用量增幅达60%,有效促进了当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按方开药 测土配方覆盖率达90.8%
“打开‘施肥博士’APP,点击‘我要施肥’,便可以定位当前所在的田块位置。输入要种植的作物及目标产量,系统自动生成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李伯欣高级农艺师站在田间为农户们演示如何通过手机APP便捷地获取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只见手机屏幕上很快就显示出了脚下这块土地的各项土壤养分数据及适宜的肥料配方。
2020年,广东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4117万亩次,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8%,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投入高,土质受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无法保障的问题逐渐解决。成效卓著非一日之功,前期完善施肥指标体系便是一个大工程。
为此,广东省各地积极开展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发布、数据开发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2018-2020年土壤样品采集数量分别为5240个、5295个、5336个;同时,每年统一组织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承担农作物田间肥效试验,3年分别完成田间试验数量242个、286个、512个。在总结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各地及时修改完善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调整优化配方肥配比。
有了海量测土、试验数据和科学的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开发广东省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应用平台便有了最大的底气,相关触摸屏和施肥博士手机APP便应运而生。
“目前,我们会在农资经营门店放置触摸屏,方便购买农资的农民进行查询;并指导镇村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学会下载、使用施肥博士APP,让使用施肥博士APP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劳作中的一种新方式。”李伯欣认为,通过这种简便易行的方式有利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突破科学施肥“最后一公里”瓶颈,促进化肥减量增效。
协调联动 多点发力减量增效
“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将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与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密切结合,同向推进。
据了解,2019年广东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区建设节肥节水节药设施面积9.9万亩,助推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省内177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而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通过技术培训推广配方肥,利用IC卡发放配方肥补贴,引导农民减量施肥。2019年项目区晚造验收时,农户施肥量为45公斤/亩,较非项目区农户施肥量低27.2%。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化肥减量增效的下一步工作,仍需紧抓协调联动,突出技艺融合,鼓励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关教学科研部门和肥料生产经营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实施数字农业行动计划,新建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此外,还需强化分类施策,针对作物需肥特点,精准减量。“比如蔬菜类,以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为重点,采取‘控氮、减磷、减钾’的做法,推进化肥施用减量化、标准化;水果和茶叶,应发挥粤东西北的资源和生态优势,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为重点区域,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做优岭南特色水果和茶叶产业。”该负责人说。
梅县区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培训现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