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土地托管“托”出致富好“钱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15日版次:07

  陈柏威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防控。

  “我要一寸寸往上爬,每一寸皆是突破,小小的天地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越努力,越幸运!”……在广东省汕头市海丰县城东镇新江村柑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励志墙贴,彰显了这里昂扬向上、脚踏实地的奋斗姿态。
  这个合作社的经理名叫陈柏威,一名返乡后大搞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的90后“新农人”。同时,他还是2020年度广东省劳动模范。他的“汕尾市丰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于去年十二月份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金色的牌匾近日刚被领回公司,摆在案头熠熠生辉。
机器换人提速农业生产
  “年轻人善于推陈出新,陈柏威深知农业要实现大规模、高效益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陈柏威的父亲陈美怀表示,陈柏威2015年从广州回来后,就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习现代农业相关知识,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批农机装备。
  “在农机领域,智能化技术正在快速普及,植保无人机、自动拖拉机、自动插秧机、自动播种机、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等如雨后春笋,不断在田野里涌现。”陈伯威认为,智能化机械将快速推动农业转型,一场全新的“农业革命”正被掀起。
  在陈伯威的积极推动下,现代农机设备陆续推广到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各个环节。以前做农业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水稻种植全流程需要雇佣40-50名工人,而他主要依靠机械,完成水稻种植全流程只需几个懂技术的工人。一台收割机,一小时最快可收割10亩地,如果换成人工,15个工人花一天时间才能收割10亩地。极大节省了人力、时间的同时,又赢得了效益。
  机械化设备推广后,在原有工作人员不变的前提下,柑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最高峰扩大到了1000多亩。其中,基地种植的油粘米香滑软糯,无论品相、质量、价格,在大米市场都极具优势,广受消费者青睐;基地种植的 “瓜达人”特小凤西瓜被评为“汕尾市名牌农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证书”“汕尾市菜篮子工程基地”“省级蔬菜产业园实施主体”“省级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广东省菜篮子基地”、“一村一品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土地托管“复活”撂荒田地
  当事业按照自己既定目标一步步迈上正轨后,陈柏威不忘返乡初心,开始琢磨为家乡发展做点什么。
  农村老龄化情况日益明显,撂荒也所难免,农村“地空人穷”的局面也一直难以打破。“托管农业”是陈柏威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把乡里农户的耕地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由公司和合作社来经营,既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又能让农户、合作社获得收益。
  陈柏威充分利用自己的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和其掌握的良种良法,直接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激活撂荒的土地,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或托管,对农产品销售进行全程跟踪推进,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有些农户从耕到收,都会让我们去帮忙,每到病虫害发生的时候,我们还会通过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他们只需看看水就行。这样一来,他们就敢扩大耕种面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陈柏威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农户将生产交给合作社托管后,每亩田地大概能增收300至500元不等。
  慢慢地,陈柏威不仅仅只帮乡邻管理农业了。近年来,他带着柑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团队20多人,足迹踏遍了海丰各地,已累计开展社会化服务约50000余亩,最近还着手分批筹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兼具烘干、磨米、打包等功能的大米加工厂。
□杨甜
  陈柏威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防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