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9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老病新发且流行毒株有变化
警惕蓝耳、伪狂犬、猪瘟等猪场疫病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20日
版次:
09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之娴
在非洲猪瘟防控背景下,猪场生物安全意识提升。但是,做好了生物安全就能防住猪场所有的疾病吗?在5月16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畜牧业生物安全大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分享猪病最新流行形势。
非瘟检测遵循“三阴性”
新发、突发动物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影响。陈焕春指出,当前不要对非瘟疫苗抱有幻想,但是长远来看我们需要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他强调,当前要把非瘟控制好一定要靠生物安全,做好生物安全需要加大检测力度,以及提高临床兽医水平。
我国非洲猪瘟防控面临6大挑战:一是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二是养殖体量大但生物安全水平参差不齐,生物安全条件差的小规模产能占60%;三是泔水、病死猪等非法转运和屠宰;四是产能不均衡导致长距离调运使得传播交流频繁;五是非洲猪瘟低毒力变异出现;六是野猪和软蜱等传播媒介广泛分布。
陈焕春认为,全链条均应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和发病,确保正常生产才能使非洲猪瘟得到有效控制和消灭。实验室检测应用遵循“三阴检测”,即环境抗原阴性、猪群抗原阴性、猪群抗体阴性。
陈焕春认为,非洲猪瘟下生物安全防控提高不等于可以防住所有的病,疫病防控上把生物安全和疫苗使用结合起来,才是最佳措施。除了非瘟,新生仔猪δ冠状病毒(PDCoV)、塞尼卡谷病毒、圆环病毒3型等新发疾病也值得注意。
蓝耳、伪狂、腹泻常在常发
陈焕春还分别分享了通过实验室获得的常在常发、老病新发的几种猪病,如蓝耳、伪狂犬、圆环、腹泻等病毒性疾病以及部分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
2020年,类NADC30检出比例高达46.8%;GM2流行比例为9.37%;JXA1和经典毒株检出率也有一定提升。
圆环病毒2d型检出率逐渐升高。猪场中圆环病毒2b和2d亚型是当前主要流行血清型,并且2d亚型检出率占比高达54.1%。
2020年临床样品PRV-gE抗体阳性率有升高趋势,基因2型伪狂犬病毒流行,传统基因1型伪狂犬病疫苗保护力下降。新发变异伪狂犬病毒可引起人的感染。2020年首次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得到一株PRV hSD-1/2019,为PRV向人群的跨种传播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证据。
猪瘟虽已经退出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大型场条件合适可以停止免疫,但是陈焕春建议对中小型和散养户,省里依然还是要把猪瘟的强制免疫做好。
此外,还要关注13型副猪嗜血杆菌和3型、9型猪链球菌的流行。对2020年分离的36株HPS和82株SS进行PCR血清分型鉴定,表明主要血清型为5、4、13型;链球菌主要血清型为2型、9型3型、7型,其中3型比例有所升高。此外,大肠杆菌是当前猪群中分离最多的病原菌,是造成猪群腹泻的主要细菌病原。
腹泻性疾病仍然是猪场重要传染病,主要病原是PEDV。陈焕春认为,腹泻疫苗生产和审批的速度没有赶上病原变异和进化的速度。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和δ冠状病毒也是引起猪群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尤其是轮状病毒检出率相较于往年有升高趋势。
疫病防控“十六字方针”
陈焕春认为,禁抗政策的实施和耐药性问题的出现,使得行业需要重新认识细菌性疫病的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即疫苗免疫)+生物治疗(即微生态制剂+生物小分子治疗制剂)相结合,有助于细菌性疾病的更好防控。
最后,他总结了疫病防控的十六字方针:诊断清楚、治疗明白、免疫有数、净化根除。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
←2021畜牧业生物安全大会现场。
上一篇:
下一篇:
非瘟疫情致菲律宾损失超300万头猪
上一篇:
下一篇:
非瘟疫情致菲律宾损失超300万头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