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泥鳅膨化料或将快速普及

台山养户张汉胜选用膨化料养泥鳅,上料足、生长快、少病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7月13日版次:10

  随着行业发展,优质膨化料将体现出更多优势。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汉文

  “刮这一网,至少一万多斤,这泥鳅条形好、够均匀。”7月4日,在江门台山北峰山下某农场里,刮网师傅一边拉着渔网,一边估算刮起泥鳅的总量。
  这是农场负责人张汉胜首次试养泥鳅,共出售2.7万斤大鳅(35尾/斤),养这一造泥鳅,获得58天养成38尾/斤的优势,这批泥鳅也早早地被鱼中预定,按照8.4/斤元价格收购。
24小时不停喂料
58天养成38尾/斤

  张汉胜大约有70亩水面,今年5月2日,张汉胜尝试用一口3亩塘养殖泥鳅,投苗规格1400尾/斤,7月4日,开始刮网出鱼,出鱼规格达到38尾/斤,卖价8.4元/斤,纯利润5.2万元。
  近年来,珠三角泥鳅养殖遭遇不少波折,除了去年疫情影响外,主要的问题是病害偏多。如今年进入5月后,中山、江门、台山等地不少泥鳅塘出现胀气、烂身等现象,尤其是快要上市的40-50尾/斤泥鳅多发死亡,养殖户损失大。
  张汉胜说,今年泥鳅行情持续高涨,投苗时鱼中就关注他的塘口,1个月前已经提前预定收购。张汉胜在3亩塘水面布置了3台投料机、2增氧机,这样的高配置让他可以24小时高效投喂膨化泥鳅料,养到38尾/斤期仅60天左右,料比仅0.94。
  张汉胜这口池塘每隔10天就打一次样,从最初规格1400尾/斤的鱼苗(投苗180万尾)养至500尾/斤,用了12天时间;从180尾/斤养至90尾/斤,也仅用了17天。跟进养殖情况的鱼中,都感到意外。张汉胜说,泥鳅采食猛、吃料量大,24小时不间断投喂膨化料,既可以根据漂浮情况,判断泥鳅吃料速度和生长速度,另外通过设置多个投喂点,让泥鳅大小均匀,整体生长速度进一步提升。
把泥鳅当做鱼苗养
饲料达到176元/包

  以前,张汉胜用鱼猪混养模式养塘鲺,效益并不好,池塘养殖品种亟需转型。今年初,张汉胜结识珠海某饲料企业负责人刘立新,在他的建议下试养泥鳅。
  张汉胜试养的池塘选择该公司生产的泥鳅膨化料,尽管该饲料终端价格要到176元/包(40斤),比行业普通沉水泥鳅料高出60元/包左右,但是表现优异,长速快、发病少。即便在5月,珠三角养泥鳅特别多发病的时候,也一直没出问题。
  “要把泥鳅当成鱼苗来呵护,饲料产品定位十分重要。”刘立新认为,行业普遍把泥鳅作为白虾、草鱼苗的替代品种,尤其在它们行情差的时候,多用其它鱼虾的低端饲料投喂。甚至还选用劣质原料,以实现低价抢市场的目的,最终受损失的却是养殖户。
  张汉胜提到,目前有足够保障,能缩短养殖周期,保证快速出鱼,一年大致可以养殖3-4造,平均45-60天/造,充分降低资金周转的风险。他还计划,明年整个农场养殖70亩水面全部养泥鳅,希望以此改变农场经营形势,打好一场农场效益翻身仗。
配方设计突破
膨化料优越性凸显

  鱼吃料量清晰,减少水质污染,消化吸收更好,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长性能……膨化料的种种优势,现在已成为行业共识,像张汉胜这样的巨大改变,正是有力说明。在过去3-4年时间中,大部分泥鳅料产品都用虾料工艺生产,从近几年行业演变看,这种硬颗粒形式的产品暴露出越来越多弊端。
  “以前的泥鳅膨化料确实比较差,甚至,现在只要注意选好原料,都能比那时有很大的改善。”刘立新介绍,在五、六年前,市场上就有泥鳅膨化料,后来很多都出了问题,比如说鱼吃了以后胀气、肠炎,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导致推广失败。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生产技术不成熟、厂家对泥鳅料的定位失准、原料质量较差等等。现在,有一些中小公司开始朝改善膨化料方向努力,“我们一直专注在这里,算是有些技术特色。”
  随着时代发展,水产将面临更多考验,产品健康,尾水排放达标,在有限水体实现更高效生产等等,都需要膨化料这种更高水平的生产资料。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泥鳅膨化料产品的配方设计、原料选用、制造工艺已发生很大改善,未来普及速度将更快。
  随着行业发展,优质膨化料将体现出更多优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