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鸡场防控黄病毒病关键看七点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8月26日版次:09

  黄病毒病在鸡群中发病呈现5大特点。

  南方农村报记者 严秋璠

  在蛋鸡养殖场内,除了禽流感、新城疫、滑液囊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常见疾病,还有另一种“新病毒”极易被误判为禽流感,那就是黄病毒病。近日,安徽省农科院张丹俊研究员作客农财直播间,分享禽黄病毒病的溯源、识别和防控。
黄病毒病从鸭蔓延至蛋鸡
  黄病毒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4月,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安徽等蛋鸭养殖集中区突然爆发一种鸭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蛋鸭、种鸭的产蛋量和采食量骤然下降。随后,该病毒在我国迅速蔓延,导致数亿羽蛋鸭和千万羽肉鸭发病,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经过分离鉴定,专家们确认该病毒为一种新型黄病毒。2010年,黄病毒病主要在蛋鸭与种鸭间传播;2011年,该病毒开始感染肉鸭与麻雀;2013年,感染范围再次扩大至番鸭,随后,又发现该病可感染蛋鸡、鸽子和其他鸟类。
  对分离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病毒在鸭、鹅、鸡、鸽之间无明显差异。
发病症状与禽流感相似
  近年来,由于蛋鸡黄病毒感染病例有增多之势,并呈现一定的区域性流行,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张丹俊介绍,由于黄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与禽流感十分相似:卵巢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或坏死,有的输卵管内有粘液。因此临床误诊较多,治疗针对性不强,病毒流行扩大。
  具体来看,黄病毒病在鸡群中发病有5大特点,可以帮助养殖户做好诊断:一是各品种的蛋鸡均可感染,白羽肉种鸡发病率相对较高;二是开产初期或产蛋高峰期的蛋鸡多发,肉种鸡在27-28周表现产蛋率上升慢,达不到高峰,或在33-34周产蛋高峰时出现产蛋下降;三是在同一鸡场内不同栋舍间传播速度较慢;四是鸡群产软壳蛋、白壳蛋增多,采食量无明显下降;五是病死率较低,一般在2%左右,如有混合或继发感染,死亡率会明显增高。
暂无专门针对鸡的疫苗
  目前市场上仅有鸭的黄病毒病疫苗,暂无专门针对鸡的该类疫苗。张丹俊提醒养殖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疫苗免疫。同时,做好综合防控。张丹俊重点介绍了防控的七个方面:
  1、蛋(种)鸡场远离水禽养殖场或交易市场。养殖场内不混养鸭、鹅,不外购活禽或冷冻产品;
  2、做好鸡场生物安全管控,严格消毒,做好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3、蛋(种)鸡场内实施硬化管理,减少树木栽培,禁止飞鸟栖息。蛋鸡舍要加装防鸟网,严防麻雀、鸽子等进入鸡舍;
  4、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和鸡舍内外的环境控制,促进鸡群的整体健康;
  5、做好蛋鸡基础疫苗的免疫工作,特别是禽流感、新城疫等;
 6、目前尚无预防蛋鸡黄病毒病的专用疫苗。理论上来说,现有的鸭疫苗可用于蛋鸡免疫,建议对危害严重地区和该病流行区域内的蛋鸡可试验性的实施免疫。
  7、治疗可以参照鸭黄病毒病的治疗方案,但不能使用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药或违禁抗菌药。
 互  动  问  答
  问:蛋鸡黄病毒病是否有季节性的发病趋势?
  答:蛋鸡黄病毒病并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夏季节会更为多发。
  问:产蛋鸡黄病毒病只能预防,很难治疗吗?
  答:我们之前碰到过一些疑似病例,采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细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理论上讲,选择抗鸭黄病毒的高免卵黄抗体可起到一定的特异性治疗效果,但临床上我们还没有试用过。
  问:在广东部分地区,养鸭仍为水养。养殖户该如何防范这个病?
  答:现在仍有很多养鸭户为地面散养,网上和笼养模式在逐渐增多。对于散养的鸭子,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把鸭黄病毒病疫苗做好。同时,还要做好鸭场的生物安全管控和饲养管理工作。
  问:目前除了黄病毒病外,家禽养殖户还有哪些需要重点防控的疾病?
  答:家禽方面这两年比较常见的疫病有禽流感、禽腺病毒病等,鸡鸭鹅都可感染发病。水禽方面,除了禽流感、腺病毒病,还有黄病毒病、细小病毒病和呼肠孤病毒病等,鸡方面,还要重点防控鸡滑液囊支原体、传染性鼻炎、鸡禽白血病和沙门氏菌病等。
  黄病毒病在鸡群中发病呈现5大特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