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世农之窗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业服务贸易 “不起眼”的大生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9月09日
版次:
06
菲律宾无人机飞手在作业中。
9月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服务贸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2020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96650.3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617.17亿美元,占比6.85%。与中国经济总量和货物贸易总量占全球比重约17%、14.7%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广阔。
据专家估算,农业服务贸易(即农业服务业的进出口),2019年国内规模已经达到650亿元人民币。从服务形式看,其遵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分为跨境交付(如线上农业技术指导)、境外消费(如农机境外作业维修)、商业存在(如在境外设立农药工厂)、自然人流动(如季节工跨国劳务派遣)四种模式。
农业服务贸易已随着农业服务业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壮大,结合数字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农业从业者的生产和生活。
□南方农村报记者 包睿 林晓岚 林健民
作物管家,动物保姆 跨国农技服务缩小生产差距
“咔嚓”,拍照上传,几秒钟后,诊断结果显示木薯患病,指导该用药物防治。这一幕如今出现在非洲大陆上。一款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研制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Nuru”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作物线上诊断,研究显示,它的准确率是人工诊断的两倍。除了人工智能给出处理方案,Nuru上还有供用户和专家讨论交流病虫害的社区。软件创始人之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昆虫学和生物学教授大卫提到,上线该应用程序是为了提升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水平,因此会持续研究加入更多作物模型,并用气候智慧农业内容“武装”数据库。
“以前我用纸笔记录牛的生长情况,现在一部手机就搞定了,而且更准确。”布鲁诺是巴西南部城市里奥格兰德的一名养牛人,在这个牛比人多的国家,像他这样管理上千头奶牛的农民不在少数。集成穿戴设备的移动应用程序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只需在名为“BovControl”的应用程序中输入奶牛的基本数据,包括出生日期、体重、疫苗接种和药物使用情况,该程序便可以通过奶牛佩戴的耳标、智能项圈、体重秤等记录和预测动物生长,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如果一头奶牛怀孕了,该应用程序可以预测临产期,并发出通知。如果一头奶牛的产奶量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它可以发出信号,提醒农场主进行诊断或考虑卖掉它。
除了线上诊断,农业服务贸易还可以提供符合当地特点的全作物生育期解决方案,这是拜耳、先正达、科迪华、巴斯夫等全球农化头部企业稳固竞争优势的关键一招。以先正达为例,其针对东亚和东南亚水稻种植区的“稻之道”解决方案模式,就是将水稻的生产分为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来提供简单高效的病虫草害以及其他田间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法,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同时,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发展阶段,从侧重产品供应,到侧重技术指导,再到形成针对专门地区、专门作物的农药技术服务与各阶段产品包综合解决方案,最终养成了目标用户对其农业投入品的高度粘性,使得全球农化领域维持着几大巨头的准垄断格局。
培训青年,服务老人 农机海外作业解放劳动生产力
19岁的墨西哥女孩娜奥米如今有个新身份——无人机飞手,她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累计飞防作业220场,作业超过7.5万亩,更是服务超过1000亩的墨西哥“国宝”作物龙舌兰。
乌克兰IT工程师帕夫洛·拉斯科维茨也在今年转型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截至今年,植保无人机在乌克兰的市场保有量比去年增长了8倍,这成为他辞职创业的底气。
这两位年轻人使用的技术和装备都来自中国广东的大疆农业。自2016年开启全球市场战略后,大疆农业在海外的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10000台,累计作业量突破1亿亩次。
今年3月,菲律宾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署发布了《II级农用无人机操作能力标准》,宣布正式将大疆慧飞UTC课程纳入国家技能培训项目,这意味着该课程成为首个菲律宾官方认证的植保无人机培训课程。该课程将为农业植保无人机从业人员提供全方面的植保机操作、飞防药剂、作物知识、植保队作业流程等农业植保理论知识和实操飞行课程,旨在帮助当地培养优秀的植保无人机飞手,以促进菲律宾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
一边是农业机械吸引年轻人择业,一边是农业机械帮助老年人“再就业”。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同样来自中国广东,今年6月极飞通过海外分公司在日本正式推出R150农业无人车,以帮助当地高龄农民减轻身体负担,为劳动力短缺的日本农业带来希望。
“将特制的花粉混合液倒入储液罐中,它就可以按照预设路线自主移动,完成苹果花的授粉工作了。”在日本长野县高山村进行的现场演示中,工作人员向围观的专家和农户介绍着。
太阳富士是一种矮小的苹果品种,果农习惯于密集种植以节省单排空间。在旺季,由于授粉窗口期短,想要人工授粉一排太阳富士需要不间断工作2小时,当树木长到一人高时,会变得更加困难。“为了确保树顶端每一朵花都能成功授粉,人们经常需要使用梯子爬上爬下。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乏味,而且还有跌倒的可能。”工作人员提到,随着极飞R150的推出,一排苹果树授粉可在10分钟内完成,效率是人工的12倍。从远处,操作员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简单地调整喷雾角度和传播宽度,即可指挥无人车在苹果行间灵活穿行,高速气流将花粉精确地传播并附着在每一处角落,包括树顶的花朵。
这次演示证明了农业机械能够节省劳动力并防止可能因农民和动物传粉者数量减少而导致的产量损失,。由于高精度喷雾,水和花粉的使用也大大减少。大型果园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喷撒作业,老年农民也可以上手操作,农场主不用再担心招不到足够的工人。
建场设岗,利益共享 经营国际农产品工厂
经历过全球粮食危机,对于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除了握着大把钞票到全球购买粮食和农产品,到海外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种植生产基地,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利用当地土地、人力、原料等资源,输出技术、设备、管理等一揽子服务,这样的方式也被称为“海外农场”。
日本是建立“海外农场”最积极的国家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海外屯田之路。如今,已和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协议,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
早在2007年,日本大财团三井物产就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参与到巴西几大农场的生产经营中,为旗下食品、饲料生产企业提供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原料,扩展出一条海外农产品产业链。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表示:“除了廉价的租金外,海外农场可以实现大面积、机械化操作,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在巴西、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投资农业,还可以学习该地领先的农业科技,实现反季节性生产,保障国内产品供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那么,海外农场又给当地人带来了什么?镜头转向东南亚,一座崭新的砖瓦房前,老挝人巴妮抱着一双儿女笑得正欢。这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房子,住着巴妮夫妇、2个孩子及哥哥一家。“这是到中国橡胶公司工作以后盖的,比以前住了20多年的小木屋宽敞多了,现在我和丈夫每月能赚1万多元人民币。”巴妮说。
巴妮是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垦橡胶集团”)老挝公司的一名割胶工,像她这样的老挝籍员工在公司还有801个,其中有很多人原来是老挝本地橡胶企业的下岗工人。2006年,广垦橡胶集团初始投资500万美元,在老挝万象省、甘蒙省等4省投资建设橡胶园。截至2019年,公司在老挝的橡胶种植面积达7197公顷,种下195万株橡胶树。
老挝的气候环境适合种植橡胶树,但生活节奏慢让很多当地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缺乏割胶技术,橡胶产量常年不见提升。“我们来老挝后,革新管理理念,不仅采用按件计酬的形式,还实行全年超产奖励、月度割胶竞赛奖金、胶工技术评比奖励等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积极性。”广垦橡胶集团老挝公司总经理吴清达介绍说。
割胶是个技术活,下刀的角度、力度、深浅都直接影响产量。技术好的胶工能让一棵树多产35%左右的橡胶,割胶寿命延长5至8年。公司通过割胶比武的方式,定期给割胶工进行技术培训,一名胶工每个月的产胶量从800公斤增加到1500公斤,公司的橡胶产量从2017年的3327吨跃升至2018年的5000吨。
老挝万象省突拉孔县农林局副局长端玛拉·西哈拉表示:“中国橡胶企业入驻老挝以后,不仅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还能带来150多万元人民币的税收,间接带动上万人致富。”老挝橡胶协会副会长萨讷·朱拉玛尼提到:“中国企业把优良的橡胶生产技术带到老挝,改变了橡胶工人的生活,让老挝橡胶开始出口海外,橡胶的经济价值也被充分发挥出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