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黄金酥丸 富贵圆满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9月30日
版次:
12
黄金酥丸即油炸大肉丸。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吃一个黄金酥丸,让人富贵;吃一盘黄金酥丸,让人销魂。”惠州惠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黄金酥丸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之一,延续的是客家肉丸的制作手法,口感酥嫩,弹牙多汁,在当地享有盛誉。
制作黄金酥丸要经过选料、捶打、合浆、捏丸、浸泡、油炸六道传统工序,各环节都有独特技巧,其中尤以选料、捶打和油炸最为特别。
制作酥丸要用当天凌晨宰杀土猪肉,肥瘦肉分别炮制且比例严格。在食材炮制方面需遵循食材自然特性,比如厨师对水的把握称得上“水多一滴少一滴都会影响酥丸品质”;调味品也只选择盐,杜绝现代工业社会中味精、嫩肉粉等产品;不用面粉增加肉浆粘度,而单纯以手工捶打等方法,来激发、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经过炸制而成的黄金酥丸,外观金黄而饱满,入口紧实不肥腻,既可作为单独菜品食用,也可与其他食材搭配烹饪,制成各式各样美食佳肴。
一直以来,每逢年节、红白喜事、家人团聚等场合,当地客家人便会制作、食用黄金酥丸,一些老字号酒楼也以黄金酥丸为原料,烹饪出鲍汁烩黄金酥丸、清焖黄金酥丸、银丝黄金煲等一系列客家风味佳肴。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惠阳当地流传着“黄金酥丸”的故事——
相传清康熙年间,惠阳的一个大财主用对对联的方式为他才貌俱佳的小女招亲,他出上联:黄金万两送千金。消息传出,应者不计其数,其中一个做客家酥丸的名厨欣喜挥毫:酥丸一对迎十丸,并加上横批:黄金酥丸。在场的人拍手称奇。因为那时酥丸是专门用来招待贵客的,在客家人心目中与黄金等价,大财主见厨师德才兼备,将来定能大富大贵,随即将女儿嫁给他。
从此以后,客家人就把酥丸与黄金联系起来,并取名为“黄金酥丸”。后来,黄金酥丸上升为官府菜。清朝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到惠阳旅游,品尝了黄金酥丸后赞叹:“粤东扬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
过去,富户人家逢年过节都要屠宰家畜庆贺,用各种办法储存这些鲜肉,腌制、晾晒、烟熏等都不理想,但经油炸的鲜肉色黄如金,香脆可口,味美依旧,又能长时间储存,由此揭开黄金酥丸手工制作的序幕。但那时,穷人家只能望“丸”兴叹。
随着新中国成立,穷人当家做主,黄金酥丸也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惠阳各镇区,手工艺制作黄金酥丸达到鼎盛时期,各种作坊式门庭都挂上“黄金酥丸”的大招牌,灯火通明彻夜制作。因口味纯正,质地精良,手工艺精湛而闻名八方,享誉南粤。那时,从东莞、深圳、博罗等地来的小商贩天不亮就云集惠阳,采购黄金酥丸。在惠阳大街小巷挑担的、推辘辘车(独轮车)的,叫卖黄金酥丸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惠阳街头一景。
而今,黄金酥丸彻底进入百姓家,富裕起来的惠阳人,逢年过节都要做精致的黄金酥丸来款待亲朋好友,又把黄金酥丸当作礼品馈赠远方宾客。过去的作坊制作改庭换面,机器流水线制作日益扩大,外观包装更加精美,并进入各大超市、酒店。随着时代的发展,聪明的惠阳人赋予了黄金酥丸太多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涵,因其色泽金黄,外观圆形,寓意富贵圆满,所以,逢年过节或是吉日喜事,黄金酥丸是必选菜肴。
□钟和
黄金酥丸即油炸大肉丸。
上一篇:
下一篇:
雷祖祠
上一篇:
下一篇:
雷祖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