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9版: 专题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荔枝龙眼品牌打造名声大噪吸引同行
九家产业园茂名高州取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11月13日
版次:
09
广东产业园代表团走进高州市根子镇荔枝贡园。
漫山遍野的化橘红树。
近日,由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主办的“2021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走进全国优势农业产区”系列活动第七站走进粤西。来自广东的9家产业园代表实地走访了高州市龙眼、荔枝、信宜市三华李、化州市化橘红等4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与各园区主体企业就市场拓展、加工延伸、人才引进、文化挖掘等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南方农村报记者 魏耸
摄影记者 周文进
科技引领 提升产品附加值
粤西农业产业以规模化生产为主,茂名高州被誉为“全国水果第一市”,有龙眼30多万亩、荔枝55万亩。鲜果集中上市,给销售带来巨大压力,是当地基本每年都会面临的问题。为缓解这一现状,当地产业园通过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取得良好效果。
“以前我们的龙眼肉都是人工剥的,效率非常低。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龙眼自动去核机,从2011年开始投入研发,至今已经研发至第五代,剥肉速度能达到每小时50-60斤鲜果。”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达为介绍,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公司产能也逐年增加。目前丰盛食品鲜果年处理量已超万吨,干果制品年销量超过1000吨,是国内知名的龙眼、荔枝产品供应商。
目前,高州龙眼深加工已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态势,能加工全国及东南亚的龙眼,2020年园内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8.2亿元,与园区农业总产值比达2.52:1,切实推动园区龙眼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销售模式由少变多,带动全省龙眼转型升级与全产业链融合创新发展。
“企业独立研发设备或产品往往耗资巨大,我们采取合作形式,通过机构技术转移来获得相应的设备。”何达为介绍,接下来,在产品研发方面,丰盛食品将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开发桂圆肉深加工产品。
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叶青介绍,“目前化橘红产品主要是中药饮片。2020年我们引进深加工企业广东橘星化橘红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中山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合作,研发出化橘红爆珠、化橘红精油电子雾化器及系列临床药品。预估在产业化初期,年产值可达12-15亿元,后续年产值可达30-40亿元。”
拓展市场 打响品牌知名度
无论高州荔枝、龙眼,还是信宜三华李,都有“一业兴而百业旺”的面貌。在信宜,三华李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钱排镇三华李达10万亩,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三华李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三华李第一镇”。近年来为拓展销售市场,信宜多次举办“春赏花、夏品果”生态旅游文化活动。
当前国内高端李子消费以国外进口品种为主,如黑布林、恐龙蛋李、智利西梅等。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何业华认为,信宜应争取总产量5%的李子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使之成为全国、全世界品质最好、价格最贵的李子,以推动品牌打造。
在高州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园代表们在座谈时一致认为,除了鲜果销售,在深加工产品刚推向市场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公司总经理朱焱宗介绍,“桂圆肉的销售相对较为成熟,公司围绕桂圆的药用价值推出了一系列饮品,但新产品的销售并不是特别理想,市场培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起初进入三华李产业时,我们就从深加工方面入手,目前已经开发出三华李果脯、果汁、红酒(干红、嫣红)。”信宜市龙昱三华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立坚坦言,目前三华李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仍较小,还需进一步打开消费市场。
化橘红有止咳化痰、健脾消食等功效,自古就有“南方人参”和“一片值千金”美誉。目前化橘红专卖店遍及各大城市,销售渠道相对完善。“化橘红本身就是加工产品,其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的历程可以为其他加工产品发展提供借鉴。”叶青表示,培育销售市场,一方面需要企业持续创建,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让普通民众了解产品的功效和优点。
传承历史 挖掘文化内涵
在高州根子贡园,产业园代表一行不仅重温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还详细了解了当地开展的“我为荔农办实事”活动成效。贡园里的荔枝古树依然在生长,而荔枝产业早已在贡园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高州荔枝有六个“世界之最”:历史最久、面积最广、产量最大、品种最全、品质最优、产业最大。
在化州市化橘红博物展览馆,代表团深入了解了化橘红产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化橘红是“中国四大南药”和“十大广药”之一,颇为名贵,在明清时期就成为朝廷贡品,风靡全国。
历史上,化州曾涌现出专门种植橘红的“赖家园”“李家园”“潘家园”“陈家园”,但随着岁月的变迁,目前化州只有李家还致力于化橘红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传承530多年的橘红世家,李氏橘园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李锋创立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让家族传承发展成为集化橘红种植、加工、生产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目前化州市从事化橘红的群众有30多万人,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化橘红加工企业65家,年产值30多亿元,生产出的生物制药、橘红茶、切片、保健品等产品元宵欧美、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化橘红中药文化就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橘红是很好的中药,我们要好好保护、继承和发展,把化橘红文化传承下去。”李锋非常重视化橘红文化的继承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做好化橘红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她建设了化橘红博物馆和化橘红历史文化馆,编著了40多万字的《化橘红图志》。
“化橘红是化州历史的明珠,保护化橘红历史,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叶青表示,化橘红的历史也是中医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重振中医的呼声越来越高,化橘红的销量也逐年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化橘红被列为新冠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推荐处方用药。疫情期间,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四批次共捐赠价值640万元的化橘红给北京、武汉多家医院,动员化橘红协会和其他企业捐赠价值1300多万元的化橘红驰援湖北。
青年返乡 组建产业生力军
近年来,信宜三华李、高州荔枝线上销售火热,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成千上万的青年返乡创业,成为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主力军,有的还成为产业的带头人。
在信宜市钱排镇,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自家设立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和微商渠道销售三华李,并逐渐成为推动三华李走俏全国的生力军。90后的凌妡童就是其中一员,她在抖音上一场直播销售过千斤是常有的事,近两年销售额都超过百万元。
“我们招聘了几个年轻人,每月给的工资也不低,有5000元,但是最后都没有留下来。”高州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燊马农业”)负责人朱焱宗介绍,“这些年轻人本身并不排斥农业,但是在长辈的劝说下,才离开农村,去大城市打拼。”他认为,产业园的建设让种植业更加趋向产业化,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从业,人们对农业的看法正在慢慢改变。
大学毕业后的朱焱宗原本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工程管理工作,2010年决定返乡接手果园生意,那时的燊马农业亏损超过200万元。为摆脱困境,朱焱宗首先从人员优化着手,通过采用规范管理、优胜劣汰的方式整顿队伍,提升团队风貌,同时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基础福利。为鼓励员工积极投入生产经营,朱焱宗主动让出30%的公司股权。同时,公司还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效率。2013年,通过不断发展、积累,燊马农业扭转了亏损局面,逐步走上正轨,目前已经成为高州荔枝、龙眼加工的龙头企业。
产业园代表围绕如何吸引人才从事农业进行讨论。“除了情怀和兴趣,可靠的收入才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阳西县西地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陈龙舟认为,产业园建设除了在种植、加工、品牌推广等环节发力外,在人才引进上也应有政策和资金倾斜。
漫山遍野的化橘红树。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