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梅州丰顺、大埔部分乡镇晚稻减产

由天气和病虫害造成,相关部门正积极协调赔偿方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1月20日版次:04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俊鹏

  广东各地晚稻正陆续收割,梅州丰顺县、大埔县部分农户却面临晚稻减产严重的情况,部分农户种植的晚季稻相对早稻的产量,每亩减产甚至超过2/3。
部分农户晚稻减产2/3以上
  11月11日下午,丰顺县潭江镇潭江村村民洪国平正在翻晒谷子。“今年晚稻的谷壳不是黄色,而是白色或黑色,谷壳内挂米比较少。”洪国平指着正在晾晒的稻谷说,这是一个礼拜前收割的6.5亩水稻,但仅仅只收割了不到1000斤,平均下来每亩100斤—200斤。
  “正常情况下,种植的水稻亩产在800斤—1000斤。”洪国平介绍,因为早稻产量比较高,晚稻也买了同样品种的种子。到了灌浆期晚稻开始出现问题。“心想可能是有虫害,但打完药的效果也不好”。
  据了解,洪国平家的情况并非孤例,大埔县高陂镇三洲村、桃花村、大塘坝村等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我们这里平均亩产一般能达到600斤左右。”三洲村种粮大户王献军说,今年晚稻禾苗高度在1米左右,但稻穗挂米较少,20亩晚稻收割不到4000斤,相较于早稻的1.2万斤,减产2/3以上。
  11月15日,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埔支公司经理李小东告诉记者,大埔县各镇或多或少都有水稻减产的情况,其中茶阳、西河、高陂等镇情况最严重。“初步预估大埔县约有2000亩水稻减产,约有1/3是由虫害引起,剩余不同程度出现倒伏”。
  “大埔县水稻减产是由天气和病虫害两方面原因造成。”大埔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说,前期大埔县比较干旱,缺水问题比较突出,虽然通过打水井和抽水灌溉等方式来缓解旱情,但仍影响到了稻穗的结实率,导致稻谷谷粒不饱满。其次,由于农民防控不及时,造成病虫害发生较重,一方面是受水稻南方黑条婑缩病害造成减产,具体表现为禾苗高低不一。同时,受稻飞虱、钻蛀性螟虫、稻瘟病影响造成减产,表现为“穿顶”或倒伏、白穗等现象。
种植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付
  事发后,农资店老板、潭江村委会、潭江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人到现场查看,并拍照取证。村委会也正在统计水稻减产的户数以及面积,为保险公司提供赔付依据。
  潭江村支部委员袁志灵告诉记者,农户购买了政策性水稻保险,村民需将减产面积、身份证复印件以及银行存折复印件等材料交到村委会,由村委会统计好后交付潭江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交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袁志灵说的政策性水稻保险,是广东省中央财政补贴型的水稻种植保险。据了解,水稻种植保险每亩的投保价格是40元,国家财政补贴80%,农户自身只需支付20%,每亩最高保险金额达到1000元。
  “2021年,大埔县有2.3万亩的水稻投报了水稻种植保险,晚稻参保了3.4万亩。”李小东介绍,在水稻种植期间,自然灾害造成每亩损失率达到20%或以上时,保险公司会按照合同约定负责赔偿。其中,病虫害造成的减产需要当地农业部门出具证明材料。
  有村民说,种植水稻赔款如果打到田主账户上不合适,因为是耕田者受到了损失,而田主没有种田。
  针对赔付遇到的实际情况,潭江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蓝小燕说,在了解到村民们实际情况后,为了减量减少村民的损失,他们多次与保险公司、潭江村村委会协商,初步形成将赔偿直接给耕田户的方案。
  李小东告诉记者,大埔县农业农村局已安排技术人员下乡调查,在因病虫害造引起减产的稻田取了样本,等拿到大埔县农业农村局盖有公章的鉴定报告后,将与上级公司协商制定具体的赔偿方案。(应采访对象要求,王献军为化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