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下一版 >>

“12221”如何具有引领性?

在新发展格局下重构农业价值链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1月30日版次:01

  广东荔枝实现“逆势出口”,印证了广东农产品国际市场打造有节奏、有思路、有路径、有资源、有前景。

  策划 麦倩明
撰文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猛 叶香玲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不例外。数字化浪潮滚滚而来,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20年,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中国最基础的民生产业,传统农业如何与时代接轨,如何实现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现代农业实现联农带农的方向又在哪里?牢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大嘱托的广东,正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去回答。
  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以下简称“12221”)为什么好?其核心原因还是它对农业价值链重构的引领与推动作用,特别是它所代表的先进性与前沿性。
传统农业与数字农业◥>
农业数字化如何落地,着力点在哪?

  只有与新的生产力对接,传统农业才有出路。广东是数字农业起步较早的省份,2019年提出“三个创建”“八个培育”着力构建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探索“提效率、降成本、增体验”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数字农业高地。
  阿里巴巴发布《2020农产品电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0年广东农产品电商消费全国第一,农产品电商销售额排名全国第二。可见,广东人不仅爱吃,也会做买卖。《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农业数字化包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是建立全产业链数据平台;二是广泛应用数字化营销;三是推进生产流程精准化、智能化、无人化。而“12221”的核心正是数字化。
  据介绍,农产品流通大数据要突破三大痛点。一是重点在市场端发力,不只是关注产地这一端,要关注农产品市场端的价格走势。二是大小屏要结合,把固定的大数据变成移动端的大数据,方便手机查看。三是有实时动态,价格信息每日更新。某地曾流传过一个笑话,过去一些地方设立大数据展示屏,“要么是领导来了才打开,要么领导来了打不开”,说明农业数字化应用上的“力有不逮”。农产品大数据开发需要梯度发展,系统性集约化利用,需要高位统筹、多方参与、持续推进。
  从2019年开始,徐闻县开展菠萝大数据平台建设,将生产、供应和销售信息上云,定期发布菠萝市场价格指数和采购商指数,洽谈全国水果批发市场档口客户10516个,分析2300个菠萝大宗采购商、4650个电商平台商家等情况,产区销区数据“两手抓”。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徐闻菠萝大数据系统帮助当地售出5万余吨菠萝,拉动销售额近1亿元。
  徐闻菠萝大数据示范成功,荔枝、柑橘、柚子大数据紧随其后:5月20日,中国(广东)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上线;梅州大埔县5G+农业大数据服务项目入围“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11月11日,中国(德庆)贡柑大数据平台上线……
  从技术层面看,农场的智慧系统并不难实现。在广东茂名的“五化”果园里,手机扫一扫树上的二维码,荔枝生产过程一览无余;除草、施肥、打药一键搞定;农机调度、摘果运输手机上点一点,机械就自动运转起来……广东全面推动的“田头小站”,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与信息化相结合产生叠加效应。
  高州市副市长岑解明介绍,通过田头智慧小站的试点实施,试点小站荔枝产地直销比例由三年前的5%左右,提升到今年的19%。高州市根子镇党委书记袁海峰介绍,2021年根子镇元坝村荔枝销售八成走电商,全村2000多人有超过300人从事电商。
  农产品大数据,“田头小站”新基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果园架构设计,“‘12221’要继续用好数字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说,以贯通产业各个环节的“数据链”,推进数据生态赋能,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
国内和国外◥>
农产品出口的“小切口”意味着什么?

  农业是地缘属性强的产业,地缘差异提供差异化价值。“很多农产品出现滞销,并非真正过剩,而是供求信息封闭形成的局部过剩。”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要跨越“局部过剩”陷阱,就必须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跨区域交易恰恰是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广东荔枝走向全国、远销全球,是广东立足新发展格局,从容应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从上至下主动作为的结果。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庄丽娟认为,广东荔枝在国际市场要有持续竞争力,从价格到全产业链的竞争,“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完善链条,确保中途不掉链子。”“12221”是广东农产品迎接国际挑战的一个布局。广东荔枝实现“逆势出口”,印证了广东农产品国际市场打造有节奏、有思路、有路径、有资源、有前景。
  “近几年,广东荔枝产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促进了荔枝对外贸易,也提升了广东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陆彪评价。通过政策机制、创新举措,广东助力一批领头企业、特色产品、生产基地“走出去”,中荔集团董事长陈耀华这样看待“出海”的深层次意义:“只有走到国外市场,我们才能看见国际的先进做法,才能参考学习,才能变大变强。”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广东农业加速布局RCEP。2021年11月,德庆率先推动RCEP柑橘采购交易中心落地运营。早在10月份,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支持广东遂溪县(香蕉)、德庆县(柑橘)、高州市(荔枝、龙眼)、梅州市(柚子)、徐闻县(菠萝)等地创建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以此为引领,一批有一定产品与品牌基础的产区积极谋划,传统农业地区走向世界建立话语权迈出重要一步。从生产集散地向贸易集散地、品牌集散地、信息集散地拓展,从卖产品到聚资源建平台,向全球产业的中高端迈进。
  过去,劳动密集型小规模农业长期具有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如今,我国既要跟大规模农业模式的美国、欧盟等竞争,又要跟劳动力成本低、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竞争。国际市场竞争不仅要比初级农产品,还要比加工农产品;不仅要比生产品质,还要比流通效率。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重塑农业全产业链。
  作为“海上丝路”的发源地,伴随着南海的悠悠汽笛,广东很早就与外界互通有无,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表面看来,农产品“走出去”让市场更大、利润更高,更深层次来看,其带来的长期效益同样不可低估。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如果不努力提升品质、重整冷链物流和深加工链条,连“走出去”的资格都没有。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二级巡视员陈述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东要建设更加具有开放性、全球性、金融性的“12221”。
产业振兴与全面振兴◥>
如何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乡村产业兴旺带来的是人才、资金、科技等优势资源要素的聚集,而这恰恰可以弥补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短板。
  “12221”紧盯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广东的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而当农民在产业链条中
  广东荔枝实现“逆势出口”,印证了广东农产品国际市场打造有节奏、有思路、有路径、有资源、有前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