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第二十届广东种业大会举行

形成六大“绿色”共识,推进种业绿色发展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2月14日版次:06

  开幕式上,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省种业集团签约,省农业农村厅与浙江网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农业绿色产业研讨会上进行50人圆桌研讨。

  现代种业品牌展内设置鲜味空间。

  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

  南方农村报记者 叶凤林 张植宏 赵飘飘 林鹏 苏伟杰 喻珺 马俊炜 戴甜甜
见习记者 钟海芳 林健民 常秦
摄影 谭家富 吴秒衡 李睦宇

  12月12日,以“绿色引领 种业振兴”为主题的中国农业绿色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届广东种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广州柯木塱开幕,同期举办第四十八届养猪产业大会(广州)。800多亩园区内,1200多家企业、6000余个新优品种汇聚,集中展示农业绿色发展和种业振兴成就。
  种业振兴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我国种业绿色发展与高产、优质、高抗、节投、高效绿色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农村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在大会主论坛——中国农业绿色产业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表示,要全面加强绿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绿色种业创新攻关,健全绿色种业产业创新体系,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完善种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推进我国种业绿色发展。
  广东高度重视种业绿色发展,谋划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推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推进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顾幸伟主持开幕式时介绍,广东种业大会举办20年来,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科技支撑、服务农民”的展示交流平台,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成就了一批种业企业,造就了一批专业团队和科学家,累计展示11万余个国内外优新特色品种,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会,引领行业发展新风向。
  本次大会立足国家“双碳”目标与种业振兴时代背景,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馆展+地展+论坛”的创新融合办会模式,全面展示绿色农业模式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种业发展成就,搭建起种业行业新成果、新理念示范展示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上发布了广东种业大会“20年20人”“20年20企”“20年20品”,对贡献人物、品牌强企、经典产品进行嘉奖鼓励;为陆丰市新澳良种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广州壹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5家现代化美丽牧场授牌;颁发生猪育种创新服务奖;宣布广东种质资源存储交易中心启动和天河智慧农业公园开园等。
  当日,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广东省种业集团签约,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推动种业创新成果尽快运用到生产一线。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助推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产业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深入合作,探索金融科技与农业产业发展融合创新,全面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本次大会由“开幕活动、展览展示、应用场景、系列活动、多场论坛”五大板块构成,设置“1+8+8+N”总体架构,举办中国农业绿色产业研讨会、第十届柯木塱种业论坛、2021中国农业绿色减碳&现代农服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与多场论坛,设置8大展览展示、8大场景应用,集结种植业、渔业、畜禽等“大种业”与全产业链元素,打造引领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策源高地。
  据悉,广东将坚持以粤强种芯工程为抓手,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气推进种业发展,以种业振兴促进产业兴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广东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加快推进种业创新研发,按照“抓园区、建基地、强龙头、活机制、兴产业”的思路,推动广东种业全面升级。着力聚集力量,提升现代种业核心竞争力,将广东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种业创新高地。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许为钢等出席大会,全国农业领域的政企代表、专家学者、种植大户线上线下联动参会,为种业发展助力赋能。
系统谋划推进 绿色引领种业振兴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助力提质增效,大会举办农业绿色产业研讨会和相关论坛,近百名专家学者提出深刻见解,以绿色发展理念赋能现代种业。
  人才培养与平台搭建是关键。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表示,我国种业科技领域联合协作、协同创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需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在国家种业振兴的积极作用。
  新兴技术破解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指出,生物技术育种作为一种满足更高粮食需求的有效手段,能够破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表示,从农民需要、工业和消费需求的趋向看优质育种目标,品种由“高产优质抗病”到“高产优质绿色高效”拓展。
  研讨会达成并发布《中国农业绿色产业研讨会共识》,即严守耕地红线、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加速种业绿色创新、推进科技绿色创新与应用、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等六大“绿色”共识。大会同期举行2021中国农业绿色减碳&现代农服高峰论坛,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减碳大湾区宣言》,成立“中国农业绿色减碳大联盟”。
全产业链展示 田间餐桌一路领“鲜”
  大会现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一体化的示范,推进种植、畜牧、水产和农机装备全行业发展。
  紫色包心芥菜、麻皮螺丝椒、尖叶菜心、牛心甘蓝、杂交型黄瓜、香芋冬瓜……在绿色技术品种展上,6000多个全球各地的优新品种同台竞技。“没有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方木壬表示,众多品种集中展示,能直观地表现出品种差异。新疆昌吉某种业公司连续10余年参展,负责人表示参展大会有助于拓展育种思路。
  到田间能观摩新品种与配套技术,到展馆便能尝鲜、交流、交易,实现从田间到舌尖更短路径。
  现代种业品牌展上汇集了广东乃至全国众多优势企业。广东省种业集团主推高端丝苗米+禾虫生态养殖模式,以“种业+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路径,助力广东种业绿色发展。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带来的主推菜心品种口感清甜,爽脆无渣,且能在广东地区实现全年栽培,受到许多参观者关注。广东鲜美种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浩介绍,公司布局优质稻产业已达九年,今年专门成立水稻分公司,以便更好开展优质稻育种推广工作。“籼米珍宝 广东丝苗——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的展位人来人往,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青山表示,未来广东将创建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产业集群,拓展全产业链,做强产业。
  兼具种植业、畜禽、渔业等“大种业”,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展示,是此次大会的主要亮点之一。大会集成物联网、智能监测、水处理等技术,展示数字化鱼塘,同期展览展示生猪产业全链条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助推现代农业全面提速发展。
数字科技赋能 “在线种地”成为可能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大力推进,农活变得轻松省心。在智能农机装备展上,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省内外农机生产企业20家100多台先进的农机装备进行了集中展示和演示。
  现场,由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无人驾驶水田除草机登场亮相。这些机械覆盖了农作物生产中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让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去不复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农业机器人正缓缓伸出机械臂,精准平稳地进行香蕉采收。“这台机器能够实现高效作业,解决丘陵山地林果采摘难问题。”学院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农机展示和演示区域有智能考种机、种子专用烘干设备、智能集装箱植物工厂、智慧农业大棚补光系统等“高精新”机械设备,为种业振兴贡献机械化力量。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距离有多远?在田头智慧小站展示区,这个数字可以精确到40米。田头智慧小站是广东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的创新之举,今年首次在大会亮相,呈现了蔬菜从田头采摘、清洗、检测、分拣、加工、包装、预冷、冷藏到无人机售卖的全过程。
  在数字菜园农机演示现场,一台收割机将地里的蔬菜收割上来,随着蔬菜清吹机的轻微震动,蔬菜完成去杂去污。据介绍,这台机器每小时能清吹400~1000公斤根茎类蔬菜,高效清除蔬菜泥尘和枯黄老叶的同时,不会对茎叶造成损伤,方便冷藏和入库等次级工序。
  为保障舌尖安全,田头智慧小站中的重要一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深圳市添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双螺旋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分别从检测的智能化和检测农产品的多样性上下功夫,做到了操作智能化、展示数字化、表达可视化,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农产品“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里种的”全方位快速检测。
  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是田头智慧小站的核心功能。针对不同农产品,广东田头智慧小站科技有限公司、中物(广东)物流有限公司和北京中集智冷科技有限公司以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为辅,为大型农产品基地、合作社及中小型农业公司、种植户等提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田头预冷、保鲜、仓储解决方案,做到田头即入库,入库即保鲜。
  未来,依托田头智慧小站,广东各类优质农产品将以新的生产标准和品控要求,适应国内外中高端市场需要,延长农产品上市时长,扩大销售半径,助推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