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晚造撂荒地复耕复种超1万亩

茂名化州推广生产托管盘活闲置土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2月16日版次:04

  机械化连片作业成本低,可以为农户提供优质便宜的收割服务。

  生产托管服务队在田间打理作物。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在茂名化州市石湾街道旺竹圩村委会大坡自然村,冬种水稻早已收割完,80岁村民庞桃英喜获丰收,高兴地说:“以前自己耕地费力费钱,现在家里的田给专业公司打理,省钱又省力。”
  土地碎片化、社会化服务无法连片推进,是农业现代化的挑战。2021年以来,化州市以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为契机,探索村集体、合作社、托管员协调推进集中连片服务模式,为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农业转型升级等问题找到了新答案。
  据化州市农业农村局政策法规与农村合作经济指导股股长程剑彪介绍,化州市通过实施水稻生产托管项目,推动水稻早造撂荒地复耕复种8550亩,晚造撂荒地复耕复种超1万亩。
构建共享机制,推动土地流转集中
  庞桃英家的高标准农田早在2017年就竣工了,但建成后就一直撂荒。庞桃英介绍,自己和老伴皆年逾80,儿子也60多岁,“没有力气下地抡锄头了”。更麻烦的是,自家一亩多的耕地分为6块,分布在不同的自然村。“田块分得太散,耕作起来十分折腾,之后干脆不种了,”她回忆道,“田里的杂草到了腰那么高,不少人来放牛。”
  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土地碎片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种植效益低,农户渐渐失去种粮的信心,种种问题导致田地丢荒的现象在当地相对普遍。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迫在眉睫。为此,化州市将开展托管服务、整治碎片化的撂荒耕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先手棋”。
  “农民最值钱的东西是土地,但往往发挥不了其最大的价值。”黄春华是茂名市翔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龙公司”)负责人,该公司于2021年遴选为化州市推进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的服务实施主体之一。他告诉记者:“单一的流转土地,以500元/亩的流转费用计算,企业资金压力大,而且农户未能分享土地的收益,直接把他们排斥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外。”
  “没有村集体参与,由服务主体直接对接小农户,效率低,不现实。”程剑彪介绍,在推进土地托管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企业探索通过入股、预留转等方式,在农户、村小组、村集体和实施主体之间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出力并参与分红收益,也将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轨道,共享土地的效益。“村集体有收益,村干部、村小组组长们会更有动力去推动农业托管服务。”
  以那务镇那冰村为例,因农民外出务工、种植效益低等因素,该村以往常有耕地撂荒,耕种的部分往往也只种植早造水稻,耕作效率不高。
  今年,那冰村和翔龙公司率先开展土地整合试点,积极发展“村集体土地预流转+社会化服务”模式。双方共同出资,那冰村村集体投入3.4万元,翔龙公司投入2.6万元,合力整合耕地,改善灌溉水利,优化耕种条件。同时,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加强“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政策的宣传,明确了“农户将土地经营权统一预流转到集体,由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村集体根据农户原有面积集中划定连片区域。
  程剑彪介绍,当地推动土地集中连片前,会用无人机航拍测绘技术,将农户地块的“四至”现状航摄测绘成图,并按农户人口、耕地面积进行造册登记签字确认,明确各自地块权属,便于溯源。“这样逐步打消了村民农户的顾虑。”
  通过整合土地,那冰村18个小组390户的地块减少到182块,单个地块由原来平均0.8亩变成3.4亩,消除了大部分“插花地”,机耕路“从无到有”,并完成部分硬底化。“小田变大田,方便了耕作和生产托管。”那冰村党支部书记叶芝伟说。
  现在,村集体流转集中耕地,交由专业的服务主体托管,在选种、耕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实现统一,叶芝伟深感农业托管带来的便利。“稻田很美!现在青壮年劳动力能安心外出务工,老人能在家照顾好儿童,不会为抢农时而分心。”他说。

托管员协调推进,打通“最后一公里”
  “社会化服务抵达现代农业的神经末梢,打通下沉的‘最后一公里’,托管员必不可少。”程剑彪表示,为推进农业托管服务,化州市积极引导村干部、经济社社长、农机手、种养大户等担任托管员。
  “托管员由镇村推荐,由市农业托管服务中心审核,统一制定并颁发证书。”程剑彪介绍,托管员将在农事前动员、组织小农户形成规模化需求,力争不误农时。
  “起初对农业托管不了解,但现在接触后,发现由专业公司进行田间管理,省力快捷。”合江镇大石头村灰鼠岭自然村种植大户王权告诉记者,往年他家的稻田多由来自北方的农机队收割。但今年早稻收割时,因农机队未及时赶到,他有些发愁。“幸好政府推行农业托管,服务公司到田里及时宣传,我们才来得及收割。”
  认识到农业托管带来的便利,他也积极担任生产托管员一职。“一到耕种和收割的时候,我就去问问村里的农户,需不需要对接农机。收集好大家的需求后,会对接专业公司到田里提供服务,既能帮到村民,又能获得提成。”王权说。
  “公司按每亩2元提成给托管员作为劳务费,给托管员应得的报酬,让农户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也有利于培育服务对象的‘黏性’。”黄春华说。
  “镇一级建立农业托管服务站,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程剑彪介绍,由政府牵头成立服务站,整合镇农办和当地农业企业的专业人员,有利于加强监管,减少群众的顾虑,同时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拓广服务范围。
  据悉,化州市初步形成“市级服务中心、镇级服务站、村级托管员”三级服务协办体系,已整合合作社263家、农机手286名、乡土专家40多名。
  同时,化州推广应用“粤农服”托管助手小程序,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下单、合同签订、作业记录、作业验收、项目支付等线上化,实现服务合同、服务标准、服务价格、服务验收的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
整合农机资源,提高规模降成本
  “耕地托管后,开展机械化作业,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当地种植大户周美告诉记者。
  周美流转了900亩耕地从事水稻生产,分布在5个村委会。往年,他总要为人力成本高和农机服务不及时而头痛。“因农机服务能力有限,有时导致农时延误。去年早稻就因收割不及时,遇上暴雨天,有的都倒伏了,损失至少有30担。”他说。
  2020年底,他将水稻全程托管给翔龙公司,全托管收费670元/亩,重要的是,农机服务上门及时,不误农时。
  “只靠一两家农机企业或合作社,机械不足,无法及时为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服务。”黄春华介绍,为提升服务效率,该公司整合周边市县的3家农机合作社、5个农机专业服务队及当地闲散农机等资源,登记注册了“广东育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如今,联合社拥有育秧机4台,大、中型打田机28台,插秧机7台,收割机33台套,植保飞机36台。
  “机械化连片作业,精准施肥用药,实现绿色生产。”黄春华介绍,公司推行水稻专用肥一次施肥技术、纳米航空农药+超低空喷洒技术、无人机封草除草技术等,实行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种植方式,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5公斤以上,并且在农药减量20%以上的情况下防效仍优于传统农药,每架次无人机每天可提升60-80亩的作业效率,节约肥料与人工投入50元/亩。
  “连片耕种,企业成本下降了,收费也会相对会低一些。”黄春华介绍,市面上农机收割服务为120元/亩,而当地的托管服务定价100元/亩,其中政府补贴托管服务主体36元/亩,向农户实收64元/亩。“我们从机械化起步,让农民看到价格优势,逐步推进托管服务。”
  据统计,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村庄,农作物标准化种植率达8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5%-30%。
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了价格优势,农民逐渐接受托管服务。但是,黄春华看到,若仅靠农机服务,公司无法持续获利,将来可能导致服务中断。“农机购置的成本大,折旧快。”黄春华表示,购置一台农机,成本约15万-20万元,使用三年后便要换新。如果要提升农机服务的企业效益,可以提高服务价格,或者压低给到农机手、农机合作社的报酬,“但这样违背了服务的初衷和本质”。
  “若取消农机服务补贴后,还要以相同价格给农户提供服务,保证企业获利,则应该延长产业链,在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方面获利,让托管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按照黄春华的思路,农业托管实现了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收获统一,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为实现大宗农产品较易的“订单农业”找到了突破口。“统一收购农户优质的产品,对接销售渠道,有利于打造品牌,实现企业盈利,保证托管服务可持续发展。”
  如今,该公司推进农机服务环节从“耕种防收”向专业化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开展贮藏、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服务,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不久前,黄春华积极对接了贵州的农业企业,突破农机服务的局限,开展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业务。
  此外,该司健全原有的农资供销网络,打造农服平台,为农户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供应服务。“公司能够及时对接优质的农资企业,以批发价进货,再以合理的价格出售。”黄春华说。
  农服平台还提供市场信息服务,针对农户生产经营决策需求,建立健全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体系。“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大,盲目种植生产,风险很大。”黄春华介绍,以种植辣椒为例,有可能同一年里,朝天椒价格低迷,丰产烂市;而牛角椒产量高,也卖得好。“市场波动大,农民‘一窝蜂’生产,要承受比较大的风险和损失。”他补充,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对农户优化种植结构、提升效益起到很大助力。
  生产托管服务队在田间打理作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