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何来“杳无黄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1月27日版次:13
| 一针见血 |
  2019年8月18日的《文汇报》第5版刊载的《一桩百年罕见的“天价伪画案”让他重回公众视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钱培琛,1979年于上海画坛初露峥嵘,后出国研习绘画,这一去,杳无黄鹤。谁料,约30年后,平地响惊雷,他因卷入一场世所罕见的‘天价伪画案’重回公众视野。”其中的“杳无黄鹤”错了,应是“杳如黄鹤”。
  杳,义为远得看不见踪影。南朝任昉《述异记》有云:“(荀瑰)憩江夏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受此事的启发,唐代诗人崔颢在诗作《黄鹤楼》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来,人们以“杳如黄鹤”比喻毫无踪影。郭沫若《革命春秋·脱离蒋介石以后》:“在三号晚上我带着两个同志,带着驳壳枪到财政厅长周雍能的家里去准备捉他,但他已杳如黄鹤了。”
  汉语还有“杳无音信”或“杳无消息”,指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却没有“杳无黄鹤”。“杳无黄鹤”似乎是“杳无音信”与“杳如黄鹤”的杂糅,词形似是而非,词义扞格难通。  □屠林明

上一篇:诗词中的春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