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送别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4月30日
版次:
13
| 且听风吟 |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里尔克
人一生,送别无数。
送小孩去学校,看着他稚嫩的身躯上压着沉重的书包,一步一步走进学校大门,不禁有些心旌摇曳,想起小时候的早上,父母也这样看着我们,背着书包,踩着青砖石板路,拐过街角去学校;曾在不同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送别朋友,朋友也送我,身边是大同小异的播音腔、喧哗的声音、匆忙的脚步、沉默的座椅,以及一晃而过的欢笑与悲伤;酒店、马路边、大树下、商场门口……拥抱、握手、挥手致意、欣喜或言不由衷的言语、惊喜或麻木的眼神,幻化出千般百样又一成不变的离情别意。
在我还不算太大的十六岁,经历了真正的离别。父亲心肌梗死,突然间就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和我们撕心裂肺的哭声,打破了凝重的黑夜。但是无论怎么样,谁也无法拦阻父亲远行。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即使活到六七十岁,父母健在,他仍然是孩子。然后这个朋友这样评价我:你这种情况,是从少年一下子就跨进中老年。我竟然无言以对。
我十八岁那年,随船首航,第一次离别我们这座城市。当清晰的港口建筑和港口里穿梭如织的小船在眼中远去,逐渐消失,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从心里缓缓而出。那时候还没有几个外地的朋友,没有手机,也没有QQ、微信,少不更事更兼独在异乡为异客,除了被浓浓的莫名其妙的所谓背井离乡的愁绪浸泡着,实在没有别的事情可想,也还不会想太多别的。
那一年的中秋,是我第一次不在家里过中秋。中秋节前几天,趁船靠岸时,我给母亲寄了一张明信片,不知道她收到了没有,没见她提起过,我也没有问。
时光流逝,此后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人在江湖,一个人的风云变幻逐渐日常化,人便有些麻木,心里面的沉浮和伤感,也便慢慢平静了。有时,离别甚至还能带给我们一些轻松,甚至是欢快。这是怎么了呢?是我们不需要离别还是离别影响不了我们,是对情谊冷淡了还是不重感情了,是坚强了还是更脆弱了呢?是,也不是。
于是,也想起别人的离别,比如古代的。古代,远方朋友间的每一次“劝君更尽一杯酒”,几乎都是生离死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杜甫和李白的离别,王勃和杜少府的离别,伯牙和子期的离别,都是“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此后虽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毕竟“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沧海变桑田,物是而人非,更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离别,让人百感交集却也无可奈何。
里尔克这样写过:“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想来,珍惜当下,至理名言。
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把握得住呢?做不到,当尽力而为吧。
□庞白
上一篇:
姐姐,您好!
下一篇:
上一篇:
姐姐,您好!
下一篇:
分享: